。后来许多美国的主要航空公司以及欧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中国的航空公司也都使用了1)12—2。1)C—2共生产220架,其中有160架被作为班机使用。DC—2装有莱特公司生产的52895千瓦“旋风”式发动机,巡航速度274千米/时,航程1915千米。
继DC—2之后出现了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运输机——道格拉斯公司的DC—3。这种飞机为发展和建立可靠的世界航空网、促进航空运输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任何一种飞机所不能比拟的。随着航空运输业的繁荣,便出现了现代四发客机。
DC—3是直接由DC—2发展而来的,尺寸较DC—2大。美国航空公司当时需要一种设有卧铺的客机,用于横越美国本土的航线。为了满足美国航空公司的要求,道格拉斯公司设计了DC—3。当时美国航空公司用柯蒂斯公司的“秃鹰”双翼机作为卧铺客机,但事实证明,这种飞机不是波音247和道格拉斯DC—2的竞争对手。很明显,如果美国航空公司要吸引一定数量的乘客,就必须采购一种新飞机。
DC—2由于机身狭窄而不能安装卧铺,但被称为DSt(道格拉斯臣卧铺机的缩写)的新设计型,却能为14名乘客提供卧铺。当白天使用时,其宽敞的机身可载21名乘客,与DG2相比,载客量增加了50%,而单价和使用费用只略有增加。
1935年12月17日,原型机首次试飞;BST(卧铺型)和DC—3(白天型)均投人生产。1936年6月,美国航空公司在纽约——芝加哥航线上启用DC—3。同年9月,DST被用于横越美国本土的航线,其向西行的飞行时间为1734小时,东行为16小时。
DC—3和DST开始采用的是莱特公司745千瓦的“旋风”式发动机,但不久,DC—3系列便改用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双黄蜂”式发动机作为主要动力装置。
截至日本袭击珍珠港为止,道格拉斯公司共制造DC—3飞机800余架,其中约450架(包括38架DST)已交付航空公司使用。战争期间曾大规模生产DC—3军用型,主要是C—47型和C—53型,英国皇家空军当时将这种飞机命名为“达科他”,现在很多人都用这个名字来称呼DC—3。前苏联专利生产了大量DC—3,最初代号是PS—84,后改称里—2;日本也生产了一些DC—3;在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DC—3民用型曾一度恢复生产。关于该机的总产量,说法不一,约在11000架左右,也就是说,DC—3及其改型在数量上要大大超过其他任何一种运输机。
即使在战后,DC—3仍是美国的主要商用飞机。不仅世界匕大多数国家的空军部队使用过DC—3,而且几乎所有的大型航空公司和许多小型航空公司也都使用过这种飞机。
DC—3几乎执行过各种民用和军用运输任务:它曾作为滑翔机的拖航机,有一架还被改为滑翔机;它曾使
用过滑橇式起落架;还有一架是双浮筒水上飞机;在越南战争中,它甚至作为武装飞机来执行攻击任务。
按照设计,DC—3只有21个座位,但多年来一直布置28个座位,有些DC—3增加座位后可载客36人或更多。
已知有一架DC—3的飞行小时数已超过84000小时。当初DC—3所承担的绝大部分任务现在已由其他更新型的飞机来完成,但M1为研制一种全面替代DC—3的飞机,虽经多次努力,至今尚未成功。在该机问世35年后,一些空中运输任务仍只有DC—3才能完成。
DC—3的典型巡航速度为290千米/时,航程为2415千米。
洛克希德公司设计的“空中快车”单翼机,“维加”上单翼机以及“奥里翁”单发下单翼机均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其中一些“奥里翁”被航空公司作为班机使用——美国的瓦尼公司和欧洲的瑞士航空公司均使用这种飞机。这时,洛克希德公司决定制造一种双发、全金属结构的流线形下单翼飞机L10“伊莱克特拉”。该机于1934年2月首次飞行,同年8月开始在西北航空公司使用。“伊莱克特拉”与波音247和道格拉斯1)(2—2大致相似,但尺寸要小得多,所不同的是装有两个垂尾和方向舵;该机只能载10名乘客,但飞行速度要大于早期的波音247和DC—2。“伊莱克特拉”共生产148架,大部分装有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小黄蜂”发动机,许多国家的航空公司都曾使用过这种飞机。
洛克希德14型,又称“超伊莱克特拉”,是“伊莱克特拉”的后继机。这种“伊莱克特拉”的改进型尺寸较大,并具有几个重要的新特点,其中包括用于增加翼面积的富勒襟翼(使飞机的失速速度保持适当值时,机翼可承受更大的载荷),双速增压器和地板下货舱。1937年7月29日,洛克希德14型首次飞行,并为航空公司所大量采用。英国航空公司拥有一批洛克希德14型,世界上其他几个国家的航空公司也使用了这种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