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发明于元代,大多用大笔拓涂,气势磅礴,可惜用笔拖沓,表现力也较为单一。在经过永宣、成弘、康熙三代的不断发展,青花分水逐渐成熟。”
“晚清时期。社会动荡,青花分水停滞不前,直到王步的出现,才进一步继承和创新了古老的青花分水技法。”陈阳指着瓶子上的细节部分,向几人说道,“早期的王步最擅长双钩铁线瞄,即在轮廓后勾处。再从轮廓内分水。从浓到淡一气呵成,料分五色,浑然一体。据说他能在胚体上一笔画出一尺多长的线条,功力之深令人咂舌。王步晚年时,将传统的先划线再分水的创作方法该两位先分水再划线,即没骨法。”
陈阳让秦浩峰和柱子去货架上拿出一件明代青花和一件元青花,三样物件摆放在其一,让他们仔细观察青花分水的不同之处。
青花多以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瑞图为题。但青花虽美,也有其天然的缺陷,那就是色彩单一。青花瓷,若想具备意象上的盛开,必须首先具备视觉上的多层。只有这样,方能展现其独特的意境,而要想达到这一意境,必须依靠分水之技。
青花之分水,虽类同国画的渲染,但难度绝不可同语,因为画基不同。但凡懂得书画的人都知道,宣纸上作画,落笔即可见效果,但青花分水”是将彩料落于泥坯,落笔之后大多是黑压压一片,绝没有墨落宣纸后的层次可言。青花有没有层次,需到瓷器烧成后方可见分晓。
“所以,分水便成了青花绘制的难中之难。”陈阳在旁边比对着三件青花物件,“王步常常将笔蘸满料水后再以笔尖蘸清水,在最浓处收水,达到浓淡天成的效果。而因笔头料水充足,下流成线,故坯体吸水较慢,料水中的粗粒下沉,细粒上浮,烧成后青色漂润、美不胜收。”
“绝妙之处,正在于他“分水”时的神来之笔——虽下笔时混沌一片,但出炉时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品观王步的传世之作,无论大小,都会惊叹于其“分水”之传奇,不仅浓淡一气呵成,即便料分五色也浑然一体。在王步的传世之作中,最大片的“分水”阔一尺有余。但“分水”绝不是王步一力擎天的独技,他以线为骨的“铁线描”与“折芦描”,其线条有如惊蛇走龙,疾驰于淋漓苍润的云水之中。”
说到最后,陈阳抱着肩膀看着眼前的三件物件,“从元到明,从明道清,每个朝代都基于前朝的技术,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唯独在我们国家那个特殊的时代,技术衰落,不但没有超越历史,反而退步许多。而建国后,王步的青花技术代表了新中国瓷器的复兴,从历史意义上来讲,他开创了一个时代!”
这就是王步青花在历史的意义,有很多人看不好王步青花,甚至有人说王步青花在拍卖会的价格,都是刻意炒作,又或者出于某种见不得光的因素。陈阳并不否认这种说法,但不得不说的是,王步青花具有相当大的历史意义。
再说了,自己就是一名古董商,而且还是一位重生过来的古董商,当然是哪个值钱留哪个了,我管你什么原因值钱呢,挣钱才是硬道理!
2011年1月22日,经得近百名中国陶瓷美术高级人才、大师、教授、新闻媒体代表意见,由正式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追忆王步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只可惜,这个称号来的太晚了!
“哇塞!”秦浩峰看着眼前这只青花渊明採菊图观音瓶,“真是没想到,关金川居然给咱们送来这么一件好东西,早知道刚才对他客气点了。”
“下次他再来,他想看啥,我就给他拿啥,这不是白来的财神爷么!”
陈阳在旁边微微一笑,眼睛看向了窗外,自言自语说道,“古董行里,没有真正的土喀拉,看到今天的关金川了么,人家对紫砂壶的研究,比我还高一大截呢!”“什么王八青花!”气的陈阳起来就要去踢柱子,上千万的物件,到他嘴里成绿毛龟了,什么玩意!
“不是王八,是王步,老虎头上的那王,步伐的步!”
柱子笑着挠挠头,表示自己没听清楚,自己还纳闷呢,好好的瓶子为啥叫王八!
“给我记住喽,王步是个人!”气的陈阳冲他直喊,示意秦浩峰将瓶子拿过来,自己要给他们讲讲。
王步,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于1968年去世,字仁元,号长湖、竹溪道人,晚年又号陶青老人,斋名愿闻吾过之斋。江西丰城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尤擅绘青花,世称“青花大王”。在一份历史上最优秀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排行榜上,仅居大清督陶官唐英之后,排名第二。有人评价他为独步瓷坛的一代大家,有人称他为独树一帜的“青花大王”,更有人尊他为天才。
“听好喽,是青花大王,不是青花大王八!”陈阳抬手打了柱子脑袋一下,“别出去给我丢人现眼!”
秦浩峰和劳杉在旁边看着柱子笑着,柱子点点头表示自己记住了,只不过为啥他这么厉害,在书上没看到过他的介绍呢?
“听我跟你们细说,这可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