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雪孩子的故事。//冬天来了,兔子妈妈要外出找萝卜,担心小兔子在家里孤单,就给它堆了一个雪孩子陪它玩。小兔子和雪孩子玩得开心极了。后来,小兔子玩累了,在小木屋里睡着了。这时不知怎的,小木屋着火了,雪孩子冲进屋里将小兔子抱了出来,自己却化成一汪清水,最后又化成一团雪白的云,在天上向小兔子和兔子妈妈微笑……
童话故事,就算是忧伤的结局也要给出一个明媚的道理:雪孩子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在短暂的一生里做了有意义的事。它的死,是值得的。
山一程,水一程,容若已经走过近三十一载,又一个春天来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容若,冬郎,一个通体晶莹、生就一颗玲珑心的雪孩子,他来自冰天雪地的寒冬,却要被这个春天融化了。
人生迟暮,一场又一场的离别在容若的生命里接踵而至。似一场背景复杂、人物众多的舞台大剧,在主演谢幕之前,一个又一个与之相关的配角纷纷退场。
舞台上渐渐冷寂,清冷的灯光下站着孤零零的他。世界空旷成一片白茫茫的雪野,他就要在这里,向观众谢幕了。
吴兆骞走了。在这个春天来临之前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吴兆骞一病不起,抱憾而去。彼时,容若还在随皇上南下的路上。
消息从京城传到江宁之时已是十一月,离吴兆骞故去已过了近一个月。山水迢迢,容若只能遥遥一哭,送别这位曾让他奔走了五年才从边塞营救回来的死生之友。
容若与吴兆骞于康熙十五年冬天从顾贞观的两首《金缕曲》里相识,真正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康熙二十年十月,吴兆骞从宁古塔回京,他们才见面。短短的三年,却在容若的生命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回忆,让人欣慰的,让人心酸的,都交织在一起。吴兆骞从北方归来,携妻带子,在京城苦无落脚之地,容若让他举家搬入宅中,让吴兆骞做了弟弟的塾师;秋天,吴兆骞思念家中老母欲南归省亲,容若出资助他南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夏秋间,吴兆骞再度返京回容若宅中任塾师,两人一起倾心研《昭明文选》;容若随皇上南下之时,吴兆骞已在病中,他带着百般牵挂南行……没料到,那次的京城之别即为永诀了。
“自古才人,易夭而贫,黄金突兀,白玉嶙峋。”吴兆骞,历史上一个悲情的才子文人,让容若生出这样的人生慨叹。他怜他,更惜他,逝者已去,生者如何?此时,吴兆骞身后还有寡妻弱子,七十老母。
南下归来,容若不顾羁旅劳苦,亲自为吴兆骞操持料理后事,并出资将其灵柩送回老家吴江。叶落归根,游子还乡,对吴兆骞来说,这一生再怎么命运多舛、遭际凄凉,有了容若和顾贞观这样的朋友,也算活得值了。
严绳孙也要走了,说是南归,其实是有弃官之意。这年四月,容若送别严绳孙,彼时,他已染疾在身。一首《暮春别严四荪友》,道不尽依依别情:
高云媚春日,坐觉鱼鸟亲。
可怜暮春候,病中别故人。
莺啼花乱落,风吹成锦茵。
君去一何速,到家垂柳新。
芙蓉湖上月,照君垂长纶。
此时的容若,纵是人在病中,纵是要与好友离别,眼底心上还是有丝丝缕缕明丽春光的。莺啼花乱,鱼鸟相亲,他更愿友人南归之后,一船明月一垂纶,泛舟湖上,去过他想要的快意人生。
当他们真的站在离别路口时,浓浓的春光便成了浓浓的愁。容若又口占两首送给老友:
离亭人去落花空,潦倒怜君类转蓬。
便是重来寻旧处,萧萧日暮白杨风。
又
半生余恨楚山孤,今日送君君去吴。
君去明年今夜月,清光犹照故人无。
——《别荪友口占》
此时,距容若离世不足月余,他是否已在冥冥中感受到了那份神秘的死亡召唤呢?这两首离别诗,有让人不忍卒的沉重,承载的不仅是一份别情,还有让人无法承受的凄凉。
“君去明年今夜月,清光犹照故人无。”严绳孙,容若的至交老友,是否从这一句里听出了诀别的哀音呢?可他还是匆匆踏上了南下的归途。
聚散终有时,也许他根本就没想到那会是永别。容若还那么年轻,才三十一岁,怎会急匆匆地走在他这个花甲之人的前头?
生命中最的女子卢氏,早在八年前就走了。在容若的生命中,她渐行渐远,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容若再娶,又忙于侍直生涯,她给他的那份痛也就渐渐淡了。但是这个春天,他却没来由地又想起她:
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
中年定不禁哀乐,其奈忆曾游。浣花微雨,采菱斜日,
欲去还留。
——《眼儿媚》
浣花微雨天,容若重游旧地,又想起昔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