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对二十八岁的容若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对大清王朝来说亦是如此,绵延南方大地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在这一年终于尘埃落定。??
三藩之乱起时,吴三桂的军队气势汹汹,一路向北打到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没敢贸然向北进发。这正好给了康熙调整战略、安排兵力的机会。此后,康熙在军事上坚决打击吴三桂,以湖南为进攻重点,对其他的反叛势力实行招抚,从内部将叛军的力量逐渐瓦解分化,对清廷军队中的汉将则充分信任,极大地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三藩之中,耿精忠、尚之信两支力量先后归顺朝廷,只剩下孤军作战的吴三桂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康熙十七年七月,吴三桂在衡州(衡阳古称)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八月,在所谓的帝王宝座上待了不足一个月的吴三桂便病死了,**于孙子吴世璠,清军也于此时全线反攻。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彻底平定。这是康熙亲政之后做的一件大事,也是确立稳定清王朝统治的标志。
八年的战火终于平息,朝廷上下自是欢腾一片。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十四,康熙在乾清宫大宴群臣,宴会结束之时,夜已二鼓。十五日早晨,余兴未尽的康熙又在太和殿赋柏梁体诗,由他来制首句,明珠等依次赋九十三韵。
朝堂之上,君臣同乐;朝堂之下,万民同欢,这一年的上元节特别红火热闹。高士奇的《金鳌退食笔记》中就有记载:“癸亥元夜,于五龙亭前施
放烟火。坐观星球万道,火树千重。”在京城大放焰火成了此后每年上元节必不可少的庆祝仪式。
让那个上元夜载入史册的不仅仅是京华上空的火树银花,还有那晚的月亮。那天晚上,灯红月圆之际,发生了月食。
星球映彻。一痕微褪梅梢雪。紫姑待话经年别。窃药心灰,慵把菱花揭。
踏歌才起清钲歇。扇纨仍似秋期洁。天公毕竟风流绝。教看蛾眉,特放些时缺。
——《梅梢雪·元夜月蚀》
瑶华映阙。烘散蓂墀雪。比似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娥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清平乐·上元月蚀》
这两首词都是容若对那晚月食的记录。前一首联系神话人物紫姑和嫦娥,从天上之月的形貌写起;后一首写月之清辉,映照人间宫殿,非比寻常。
万事太平,举国同庆。这一夜,容若的花间草堂里也是高朋满座,热闹非比寻常。往大了说,三藩平定,可喜可贺;往小了说,吴兆骞归来,在朋友们的心中不亚于家国大事。顾贞观回来了,朱彝尊、严绳孙、姜宸英、吴兆骞、曹寅他们都来了。如今的元宵节,放焰火,吃元宵,猜灯谜,红红火火,闹闹腾腾。旧时文人雅士相聚,庆祝的方式自然比常人更加高雅。堂上纱灯相映红,每盏纱灯上都绘有古迹,或文姬图,或柳毅传书图……他们不猜灯谜,而是根据纱灯上的图各自作词。
姜宸英不愧是江南三布衣之一,俯仰之间,就拟出《题蒋君长短句》,曹寅也不甘示弱,作《貂裘换酒》……你作一首,我和一阙
,堂中气氛越来越热烈。容若在其间流连观摩,最后在一盏灯前凝神停住。
文姬图——那盏纱灯上,绘制的是东汉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东汉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之女。《后汉书·列女传》中载:“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蔡文姬年纪轻轻就被匈奴掳掠,远离亲人故土,她无疑是痛苦的。十二年后,她又不得不离开与自己恩有加的左贤王和两个天真无邪的儿子,回到家乡。重归故土与骨肉团聚,此二事不能两全,蔡文姬心中的悲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回归家乡的滚滚车轮声中,一曲《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血泪交迸的倾诉,打动了后世无数的者。“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唐人李颀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姬的故事,容若一定是熟悉的,而眼前座上这个满面沧桑、满头霜华的半百老人吴兆骞,面对此图更是百感交集。顾贞观曾在他的《梅影》词中言:“须信倾城名士,相逢自古相怜。”东汉倾城才女与大清名士吴兆骞,两者的命运在这个热闹的元宵夜奇妙交汇。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
。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騃女。
——《水龙吟·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