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重要意义。
纳兰家族在康熙时期经历了从权倾朝野到逐渐衰落的过程。在这 60 年间,这种变化与康熙朝政治局势、皇帝态度、家族自身行为等因素的关联,以展现一个家族在封建王朝政治风云中的兴衰历程。
最后,康熙给了纳兰明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让他随自己西征葛尔丹。战事结束后,纳兰明珠得以官复原职,但此后二十年,他未再受重用,此后郁郁寡欢,纳兰明珠于康熙四十七年病故,享年 74 岁。葬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皂甲屯西。
纳兰性德(1655 年—1685 年),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明珠长子,原名纳兰成德,当时一些文人用汉人的习惯以“成”为姓称呼人,所以又有别名“成容若”。
纳兰性德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且文武兼修。他从小学习儒家文化,五六岁时就开始接受骑射技艺、兵法知识和满汉两语的文化教育。
启蒙老师丁腹松学识渊博,教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八股文章。十岁时,纳兰性德就写有《一斛珠·元夜月烛》一词,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
康熙十二年(1673 年),纳兰性德初恋表妹参加选秀被选为秀女后二人被迫分开。19 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婚后夫妻恩爱。
同年,纳兰性德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因病错过殿试,之后病愈便跟随徐乾学学习。在老师徐乾学的支持下,纳兰性德出资四十万两银子搜集着作书籍,历时近两年编订成《通志堂经解》。
四十万两银子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在清朝,一两银子的价值因不同时期和地区而有所差异,四十万两银子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目,能够反映出纳兰性德家族的雄厚财力以及他对文化事业的巨大投入和决心。
体现了他对儒家经典和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致力于推动学术发展的热情和贡献。他编订的《通志堂经解》对于保存和传承儒家经典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通志堂经解》,此书 1792 卷,收集了一百四十多种自宋元以来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籍,深得康熙帝赏识。
康熙十五年(1676 年),纳兰性德补考殿试,被录取为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任命他为御前三等侍卫。
此后他随康熙多次游历,包括边塞和江南等地,在此期间受命写作诗词和译制着述《松赋》等,都完成得很出色,深受皇帝赏识。
这一年,他还将自己三年来记录的有关“三藩之乱”的见识编辑成册,即《渌水亭杂识》。
康熙十七年(1678 年),卢氏因产后虚弱感染风寒离世,纳兰性德深受打击,用十年时间写下 50 首诗词悼念妻子。《青衫湿·悼亡》《南乡子·为亡妇题照》《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等,在他的词作中,爱情词约占三分之一。
同年,纳兰性德的好友为其编选词集《饮水词》,道光十二年(1833 年),后人将他的词作合编为《纳兰词》,共收录三百二十六首词作。康熙十九年(1680 年),纳兰性德由父亲做主,续娶官氏。
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纳兰性德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入侵雅克萨地区的情况并绘制梭龙地区的地图,归来后晋升为御前一等侍卫。
他的边塞游历经历促使他创作了一些优秀的边塞词佳作,《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浣溪沙·小兀喇》(莫将兴废话分明)等。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纳兰性德跟随康熙帝前往五台山一带巡游,作有《驾幸五台山恭纪》(五言律诗)、《一络索·长城》《宿龙泉山寺》等诗词。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纳兰性德随康熙南巡至江南,由顾贞观牵线,与沈宛相会并相恋,但因“满汉不通婚”(旗民不通婚)是满族的旗制的禁令,二人无奈分手。
次年(1685 年),纳兰性德寒疾再次发作,多日不见好转,虽在病中仍强打精神与好友小聚,七日后病逝,年仅三十岁。那一天刚好是他妻子卢氏的忌日。他的早逝令人惋惜,但留下的文学作品却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欣赏。
纳兰性德擅长写词,一生共写有 348 首词,着有《侧帽集》《饮水词》,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
纳兰性德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见解独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