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嵩的意思是,叔叔张杨会对您构成威胁?我听说张杨是最为仁慈的,不会做出这种事情。”
“当然,叔叔张杨是不会对我构成威胁的!”张嵩强调道,“正如你所说,他是个仁慈的人。但正是他的仁慈,无形中给我们带来了危机。”
华佗疑惑地问:“你怎么这么说呢?”
张嵩解释道:“叔叔张杨治理宽松,部下对他并不那么敬畏。在和平时期这或许还好,但如今局势动荡!曹操击败了我的父亲,占领了徐州,袁绍即将消灭公孙瓒。到那时,北方唯一剩下的强大军阀就是张杨了。那些将军们,他们能不感到恐慌吗?”
华佗沉思了片刻,然后叹了口气:“我不懂这些纷争。”
张嵩内心感到些许无奈,心想:你既然不懂,问这么多干嘛?这不是让我白费口舌吗?
华佗接着说:“我希望张嵩能够尽量减少杀戮。”
张嵩无言以对,心想:你以为我愿意杀人吗?只是形势所迫。
曹操答应给杨丑一个折冲将军的职位,指示他暗杀张杨,然后带领河南的将军们向曹操投降。与此同时,在薛洪的府上,曹操也许诺了更多的好处,但在曹操控制的天子时代,一个文官的地位和权力是有限的。因此,薛洪仍在犹豫不决。
此外,张嵩最初最担忧的是隋固,他不敢轻易尝试收买隋固的亲兵。这些人都是出身于土匪,行为举止不合常理,一旦有所行动,可能会轻易暴露给敌人。因此,张嵩仅限于收买隋固手下的一些队长,并通过他们得知有人曾从袁绍那里接触过隋固。
在这种北方的两只老虎相互斗争的情况下,河南成为了最后的无辜白兔。
因此,张杨旗下的将军和官员们开始各自为战,为他们的未来安全做着打算。或许,唯一能保持冷静的人是张杨和他的儿子,他们的神经强大到了让人佩服的地步,连张嵩都感到敬佩。
曹操此行的目标是河南,而非特定的张嵩。他只是想获得河南,作为他的部队不越过河流就能进军叶城的一块重要跳板。
当然,曹操得知张嵩被迫北上的消息,心中无疑会感到愉快。
曹操的打算固然直接明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袁绍的想法也与他一致。袁绍或许已经察觉到曹操与张嵩之间存在某种秘密协议。在那个时代,曹操与袁绍的手下之间私交甚好,甚至曾是战友。郭嘉也曾短暂地在袁绍麾下效力。袁绍自然不会容忍张嵩北上支持公孙瓒,甚至夺取他的地盘,但他目前正忙于围攻公孙瓒,同时还要防止曹操的部队从南方发起攻击,无法抽调兵力进行对抗。在这样的背景下,颠覆成为了一种手段。因此,来自黄巾军的隋固自然成为了他们的首要目标。
在各个势力纷纷策划之际,张嵩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袁绍和曹操都觊觎着河南,张杨也难以坚守。当然,张嵩不会为自己争取这块注定要沦陷的土地,即便是张杨,也不应在此地坐以待毙。因此,他也不会出力帮助张杨保卫河南。
当然,张嵩并非出于个人打算而向张杨隐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