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只需缴一笔商税,可实际上,每经过一道关卡,便要交额外的费用。这些费用没有凭据,商人们虽心中不忿,却无处申诉。”
朱标听罢,目光微沉,缓缓说道:“你提得很好。既然朝廷推行商税局,便是为了杜绝此类乱象。如今京畿试点既然已经展开,本宫会要求商税局设立统一的税收账簿,所有税费都需详细记录,并公示于商会大厅。若再有人私设关卡,便是与朝廷为敌。”
此话一出,堂中顿时一片哗然。许多商贾面面相觑,似乎没想到朱标竟如此果断。
一名年轻的瓷器商连忙起身道:“殿下若真能做到这一点,我等商贾必定鼎力支持!不过,殿下,这账簿虽可杜绝隐性收费,但是否能请商税局定期派人巡查?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公平。”
朱瀚这时终于开口,语气虽不重,却极有分量:“商税局的确需要巡查,但更重要的是,商会自身必须具备监督的能力。若你们商会无法自律,巡查再多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本王提议,在商会内部设立监督小组,由商贾自行推选代表,与朝廷派遣的税官共同核查账簿。”
商会的一名老绸缎商闻言,恍然大悟般点头:“王爷所言极是!商会本就是百姓的组织,若自己都不能约束自身,又如何敢奢求朝廷信任?小人愿意第一个报名加入监督小组,为百姓出一份力!”
朱标见状,面露欣慰之色,朗声道:“很好!有如此觉悟,本宫甚感欣慰。你们放心,本宫与皇叔一定会确保此事公平透明,绝不会让商会成为少数人的工具。”
一天清晨,朱标正在案前批阅商会提交的奏报,忽然有侍卫来报:“殿下,京郊一批商贾特意进城求见,说是要呈上一件特殊的礼物。”
朱标略感诧异,亲自来到正堂迎接。只见几名商贾抬着一面锦旗缓缓走来,上书“太子仁德,王爷英明”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为首的一名年长商人激动地跪下,颤声说道:“殿下,王爷,我等今日送来此旗,实在是为感激朝廷的公正与体恤。这段时日,商会设立,商税清明,百姓之福,实乃千载难逢!”
朱标连忙将他扶起,语气温和:“诸位父老,你们的心意本宫收下了。但这不过是朝廷该做之事,能让你们过上好日子,才是本宫真正的心愿。”
朱瀚站在一旁,目光深沉,缓缓说道:“锦旗虽美,但若想真正让百姓铭记朝廷的善意,还需更长远的举措。标儿,接下来我们要将京畿试点的成功经验推广至其他地方,让更多百姓受益。”
朱标坚定地点了点头:“皇叔放心,一定会全力以赴。”
两人看着商贾们满脸的感激之情,心中皆感慨万千。
几日后,朱标召集京畿各地的乡贤与商贾代表,在商会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意座谈会。
大堂内,来自京畿各地的乡贤与商贾代表整齐落座,他们神情各异,有的眉头紧锁,有的满怀期待,还有的低声交谈着。
朱标端坐主位,身旁则是朱瀚,他的神色依旧如往常那般沉稳而威严。
朱标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缓缓开口:“各位父老乡亲,今日召集大家前来,正是为了听取你们的心声。商税改革已在京畿试点初见成效,但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本宫与皇叔都深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今日座谈,诸位尽可畅所欲言。”
此话一出,堂中先是一片寂静,许多人低头不语,似在斟酌如何开口。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拱手说道:“殿下,老朽是京畿乡下的农户。这几年粮价起伏,百姓日子越发艰难。听闻殿下推行商税改革,我想问一句,这项政策,真能惠及咱们这些庄稼汉吗?”
朱标听罢,神色认真地站起身,语气温和:“老人家,你提得好。商税改革确实以商贾为主,但归根结底,百姓才是朝廷政策的根本。商税清明之后,货物流通更便捷,粮价稳定自然指日可待。京畿百姓若有任何受商税影响的难处,本宫定会尽全力解决。”
老人听后,感激地点了点头,重新坐下。这时,一名身穿青布长袍的年轻商人站起,拱手说道:“殿下,小人来自顺天府。这些年来,我们那里虽产粮,却因路途遥远,加上层层关卡,粮价迟迟抬不上去。商税改革是否能惠及外府?又要多久才能推行到我们那里?”
朱标正欲开口,朱瀚微微一笑,先一步说道:“顺天府的情况,本王也曾耳闻。外府关卡繁多,确实是百姓与商贾的困扰之一。但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京畿作为试点,是为探索最佳方法。待京畿试点成熟,我们会逐步推广,确保每一府州都能受益。”
年轻商人急忙追问:“王爷,那推广需要多久?若拖上三五年,小人恐怕等不起。”
朱标目光坚定,接过话题:“不需要三五年。本宫计划以半年为期,整理京畿试点的经验,随后推向顺天及周边府州。若改革能顺利推行,本宫向你承诺,明年此时,顺天府的粮食定会畅通无阻。”
听到这里,堂中许多人纷纷点头,议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