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3章 第 53 章
永嘉书院每年的考场,都在书院演武场。
一时之间,穆空青也不知是该感慨书院内的演武场够大,还是该感慨在当前重文轻武之风盛行时,永嘉书院还能别具一格地折腾出一个演武场来。
瞧着先前在书院门前那两队学子的模样,这演武场怕也不止是放着好看的。
进门、落座,一切都宛如提前排练过一般井然有序。
便是穆空青这个头一回考试的,也能跟着旁人的动作,不至于无措。
很快,演武场上的三千张桌案,便已经坐满了人。
奇异的是,当此次考核宣布开始时,天边恰好露出了一抹金色光晕。
穆空青掀开桌案上盖着的麻布,麻布下除了笔墨外,还放着一张答卷。
没有稿纸,只有答卷,颇有些落笔无悔的意味。
而本次考核考的是杂文,题目只有二字——黄花。
穆空青顿感头疼。
大多数人提到黄花,想到的都会是那句知名的“季秋之月,菊有黄花”。
然而穆空青来自后世,自然听说过那场坑了无数学子的“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
这里的黄花,指的并非菊花,而是油菜花。
而且,“黄花如散金”此句出自唐代诗人司空图,此人的诗集在炎朝亦有流传。
因而这里的“黄花”究竟是大众人之中的菊花,还是那曾在宋代坑了无数学子的油菜花,当真不好说。
穆空青对着题目思考了许久,也没敢落笔。
显然,在场读过“黄花如散金”的学子并不止他一个。
一时间,这偌大的考场上,字斟句酌念念有词的,和愁容满面久久不曾动笔的,竟是各占了一半。
穆空青对着黄花二字,总觉得以这永嘉书院主事人的性子,不像是会这般不严谨,用这样模棱两可的题目的人。
况且即便有那么一两个人不严谨,这书院中其他夫子也就这么略过去了吗?
这题,绝不是让他们以某种花为题写一篇杂文这么简单。
这出题人,当真是恶趣味得紧。
不过若是细思起来,这性子也当真有趣得紧。
穆空青不自觉地,便想到了那本他意外得到的,山长杨克佑老先生的游记。
穆空青嘴角勾起了弧度。
这样有趣的山长,下头又是这样一群有趣的夫子。
想必,他若是在考核中不那么谨守规矩,应当也不是什么大事。
穆空青有了头绪,在心中思量了一番,提笔落墨。
一篇杂文罢了,三五百字即可。
穆空青甚至都没等到书院送上午膳,便停下了笔。
这回写得算是他擅长的东西,除了涉及避讳处须得注意,旁的内容从头到尾都有种一气呵成之感。
穆空青也未多犹豫,直接便起身交卷。
那坐在上首监考的考官,也是头一次见有学子交卷交得这般干脆。
永嘉书院考核从来不发稿纸,要么在答卷上涂改,要么落笔无悔,因而前来参加考核的学子,无一不是慎之又慎,很不等逐字逐句地反复咀嚼上八百遍。
穆空青态度坦然。
对他来说,若是四书文和策论这等文章,自然是要反复推敲。
但杂文这种东西,本就无甚格式,重的就是随心所欲四个字。
他既然可以一气呵成,自然没必要再去反复斟酌,反倒坏了原有的那份灵气。
最重要的是,穆空青自认为,在写诗作骈、随笔杂文这方面,他所拥有的技巧性的东西,还没有精通到凌驾于灵感之上。
与其让自己这个半吊子琢磨出来一个四不像,不如抓着那点儿灵气,好歹还有些可取之处。
穆空青一贯是交了卷便不会后悔的。
从县试到如今的考核,每一场考试他都发挥出了自己当前的最高水准。
考得上自然好,考不上也是他功夫不到家。
穆空青潇潇洒洒地走了,却没看到他身后的考官,正对着他的答卷乐不可支。
穆空青出了演武场,便有一骑装学子前来带他下山。
穆空青见这人一身利落短打,可又有着遮掩不去的书卷气,实在没忍住,便问了一句:“这位学兄,不知书院中可是有武举学子?”
穆空青自然是知道没有的,但他也不能直接问人家,您穿这身出来是为什么吧?
那学子八成也不是头一回被人这么问了,当即便了然一笑道:“这是书院的传统。书院教习君子六艺,自然不允学子做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
穆空青先前在清溪县时见过的文人,大多都觉得武事乃是粗鄙之事。
加上以他了解到的朝政状况来看,大炎确实是有重文轻武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