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安置到它最初的来处,也力争将那个最真实完整的纳兰容若在若隐若现的历史尘烟中还原。这个过程进行得缓慢,却让我觉得特别值得。
是尊重,尊重是最大限度地贴近词人的心,倾听他胸腔里发出的声音。
在专家学者们那里,他们更愿意从宏大的视角来审视纳兰容若。对于他们来说,纳兰容若的意义绝非仅仅在他存世的那三百四十九首词中。他是满汉融合的代表、一个文化使者,于我们今天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民族意义、社会意义及现实意义。
可一个普通的者却愿意从直观的内心感受说起。我们他,因为他真,“真”是这个世间的大美。他的诗,他的词,不施粉黛,却天然清丽,直抒内心衷曲。于情,于友情,于世事人情皆如此。他发出心底最真实的声音,才能在瞬间拨动后世者的心弦。
因为他纯。他如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生于贵族之家,且身处泥沙俱下的复杂世界,却守着自己的那份真纯,直到离世——质本洁来还洁去。
因为他才情沛然。他的经世文章思接千载,文字激扬;他的诗词歌赋清新雅致,直抵人心。
红尘滚滚,再怎样被现实催迫着向前疾走,也渴望一方静谧的空间。一杯淡茶,一卷古书,静听花开花落,细数悲欢流年。纳兰容若的诗词,有着这样安顿人心的力量。
于是,我把自己送进时光隧道,伴着容若的诗词与故事穿越回他生活的康熙王朝,做了一回不一样的自己。忍不住与之一起哭哭笑笑,心也为之浮浮沉沉起起落落,甚至一度被他的忧伤与惆怅缠绕,日夜忧思走不出来。其实,无论后人怎样沉溺,于那个远去的大清第一惆怅客都不再重要。他在那里,在他的诗词文字里,且悲且喜,永远做他自己——天地之间唯一的纳兰容若。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前辈师友的指点帮助,在此向他们真诚地道一声“感谢”。我循着他们走过的前路,有了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才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纳兰容若离我们的世界毕竟已太过遥远,许多细节也无法查证,加之自己的才力有限,难免会有一些误。但有一点是让我感到欣慰的,那就是从始至终,我都在用一颗最真诚的心来来写,也算不辜负纳兰容若“抒写真性灵”的艺术追求吧。
二月二十三日于桂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