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华清宫,唐明皇曾
与杨玉环双双在殿前起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只是,曾经的誓言犹清晰在耳,渔阳鼙鼓已滚滚而来,国运衰微,堂堂一国之君已无力保护自己心的女子了。马嵬坡下,三尺白素,花钿委地,一缕芳魂含恨而逝。马嵬坡事过,唐明皇为避乱入蜀。彼时正值雨季,唐明皇夜晚行于栈道,凄凄夜雨敲打在皇鸾的金铃上,铃声在山谷里回应,听起来倍感凄凉。闻听此声,前尘旧事涌至心头,忍不住悲从中来,唐明皇依此音作《雨霖铃》,以寄托对杨玉环的绵绵幽思。
《雨霖铃》后来也成了文人墨客们喜欢的一个词牌名,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是从古唱到今,唱得几乎妇孺皆知。
两段典故,两段让人心碎神伤的情,我们无法得知容若此词缘何而起,却可以从词作中出他的那份至情至痛。“等闲变却故人心”,远去的人在埋怨词人变了心,却不知词人也有满腹的怨——“却道故人心易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给沈宛的,在康熙二十四年春沈宛回江南之后。且不论这个结论是否可考,我是更愿相信这一说法的。
纵纳兰所留的诗词简赋,还有他与朋友们的唱和之作,都没能再找出一点为这首词佐证的资料来。可见,这位友人在容若生命中的地位绝非一般。而两段缠绵**的情往事,也不由让人将这首词与他和沈宛的悲剧情联系起来。
据说容若曾将这首词寄给过顾贞观。很显
然,以他与顾贞观的生死情谊,顾贞观分明不是这首词里让他心碎神伤的那个人,但作为容若生命中最信任的朋友,又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容若与沈宛相识相恋,顾贞观是他们最亲密的见证者,这就更加让人联想到沈宛。不过在没有找到更确切的证据之前,这一切都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退一步说,即便这首词真的不是为沈宛所写,而是容若写给另一位隐于历史迷雾中的好友的,然而在了解了纳兰容若与沈宛的情经历后,谁又能说,这首词不切合两人的际遇?
人生若只如初见,他是她眼里旷世的才子、浪漫的词人,她是他心中清绝的江梅、多才多艺的海天风涛之人。两人相守,琴棋书画,琴瑟相和,生儿育女,到白首。
这一切,也只能是红尘情客的多情想象罢了。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民歌中的一首《上邪》,为世人展示了一份生死不渝的情。世人在见证了容若对卢氏的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与之后,面对容若与沈宛的这段情,总是有些难以接受。尤其是很多女性者朋友,她们更希望容若痴情到底,一生只卢氏一个。
也有人把卢氏与沈宛相比,无论怎么比较,沈宛都逊色卢氏太多。其实,这世间情,又哪里有可比性呢?每一段情,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分量。
那段情早已随着他们远去的身影渐行渐远渐模糊,悲与欢,如鱼饮水,冷暖唯他们自知。对与错,是与非,任由后人随意评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