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鸟归林,游子归家,再多的旅途劳累都可以暂时抛诸一边。家,永远是游子最眷恋的港湾。
康熙二十一年冬,容若一行圆满完成觇使唆龙的任务,从边塞归来。此时已是腊月下旬,离新的一年不远了。
与众亲友久别重逢,自是悲喜交集。容若脸上久违的笑容又回来了,他像个大孩子一样在人群中周旋穿梭,向他们展示此次塞上之行的收获。在路上,容若的词中满是哀怨羁旅之思;回来了,再回首那一路的风霜雨雪,却是云淡风轻。唯有在座的亲人朋友,将他的累与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孟子》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康熙才,惜容若,虽然侍卫之职不合容若之意,但也不能不说,康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容若,赋予了他更多的男儿气概。容若心高气傲,视尘世的功名利禄如草芥,可他胸腔里仍然跳动着一颗建功立业的雄心。唆龙之行,苦了他,也成就了他。他由三等侍卫晋升二等,就在出使唆龙前后。
那趟深秋边塞之行,在容若的生命中也是一次极为难忘的经历。所以从唆龙归来,他才请人去绘了那幅《楞伽出塞图》,并在此图上赋词留念。今天,我们已无法找到
此图了,只能从相关的文字中揣摩回味。
清代诗人吴雯(1**4年—1704年)的《莲洋集》里有《题楞伽出塞图》诗云:
出关塞草白,立马心独伤。
秋风吹雁影,天际正茫茫。
岂念衣裳薄,还惊鬓发苍。
金关千里月,中夜拂流黄。
姜宸英亦有《题容若出塞图》诗二首,第二首云:
奉使曾经葱岭回,节毛暗落白龙堆。
新词烂漫谁收得,更与辛勤渡海来。
吴雯的诗,亦似画,为我们形象地描绘出图上的容若。秋风萧瑟,天地茫茫,容若立马独行边塞天地间,似游侠,如倦旅,一路风尘之苦浸透纸背。姜宸英不愧是容若的知交好友,他于容若疲倦的面容之下懂了他内心的苦与乐。
是的,有苦亦有乐,有失必有得,容若这一年的诗词作品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多。在赵秀亭与冯统一整理的《纳兰性德年录》里,可以确定的此年诗词作品有四十首之多。长调短令,皆有佳作。
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无埃。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蹰久,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
穷边自足秋怀。又何必、平生多恨哉。只凄凉绝塞,蛾眉遗冢;销沈腐草,骏骨空台。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
风回首,百事堪哀。
——《沁园春》
这是容若在此次出塞途中所作。词中阴山、碎叶城等皆为关外古地名,并非实指——古诗词中常有此类用法,不合于地理,只取其意,以求词境辽阔高壮。蛾眉遗冢句来自杜牧的《青冢》诗:“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上暮云秋。蛾眉一坠穷泉路,夜夜孤魂月下愁。”骏骨空台用的是《战国策·燕策》中燕昭王的故事。燕昭王初即位,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招纳贤才,帮助他治理国家,使燕国尽快强大起来。为此,他亲自拜访老臣郭隗,向他请教寻求贤才的方法。郭隗并未急于告诉昭王怎样求贤,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寻找千里马的故事,说古时有一位国王要以五百金买千里马之骨,一年就得了三匹千里马。于是昭王筑高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后人遂称其为黄金台或燕台。
开拓疆土,建功立业,曾是多少英雄豪杰的梦;驰骋沙场,血染黄沙,也是多少志士仁人的理想归宿。而今沧海桑田数度变迁,昔日多少英雄豪杰已尽同腐草,这世间只余寂寞青冢与黄金台,在西风中遗恨千古。
容若此词,写的是边地风光,抒发的却是自己胸中的英雄之气。
容若有两首与《楞伽出塞图》相关的词,也是抒发这种胸中块垒:
西风乍起峭寒生。惊雁避移
营。千里暮云平。休回首、长亭短亭。
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试倩玉箫声。唤千古、英雄梦醒。
——《太常引·自题小照》
千里奔波,一路长亭共短亭,无穷山色引来无边往事。何处玉箫声起,唤起千古英雄梦醒,可惜梦醒亦是梦碎。那一路的劳顿之苦终有结束的时候,可碎了的英雄梦难以重新拾起。
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鬓斗霜华。年来强半在天涯。
魂梦不离金屈戍,画图亲展玉鸦叉。生怜瘦减一分花。
——《浣溪沙》
陈廷焯曾评价此词曰:“一片凄感,笔笔凄艳,是容若本色。”
二月至五月,容若随扈奉天、吉林;九月至腊月,又奉使唆龙。康熙二十一年,容若有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