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交换意见,有时激烈,有时平和。徐凯对细节的要求极高,他对每一页的布局、字体选择甚至颜色搭配都有独到的见解。程婉清则更注重整体的视觉效果和读者的感受,她提出了几个创新的想法,比如使用互动元素和非线性叙事结构。李萌则在中间调和,她既能理解徐凯对完美的追求,也支持程婉清的创新尝试。
随着讨论的深入,三人商议后续如何开始分工合作。徐凯负责整体风格的把控和最终审核,程婉清负责设计和创意实施,而李萌则负责协调和沟通,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他们开始尝试将程婉清提出的分层式布局应用到初稿中,每个人都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偶尔抬头交换意见,气氛既紧张又和谐。
经过数日的紧张工作,程婉清、李萌和徐凯终于完成了创刊号的排版初稿。他们将初稿打印出来,铺满了活动室的长桌,准备进行小组内的评审。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但室内的讨论却愈发热烈。
徐凯站在桌旁,眉头紧锁,他的目光在初稿上来回扫视。他指着特辑部分的一个标题说:“整体看起来不错,但这里的标题颜色是不是太鲜艳了?可能会抢了正文的注意力。”程婉清的心沉了沉,这是她精心挑选的颜色,旨在吸引读者的眼球。她思考片刻,坦然回答:“或许可以试试淡一些的色调,但仍然要保持醒目度。我来调整一个替代方案。”她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坚定,但也留有商量的余地。
李萌插话道:“你们两个对色彩真是严谨得可怕。”她试图缓和气氛,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标题的颜色确实有点突兀,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渐变或者更柔和的色调。”程婉清点了点头,她感激李萌的建议,这为她提供了新的思路。
小组讨论变得激烈起来,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程婉清认真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她意识到,尽管她对自己的设计有信心,但团队合作意味着要接受不同的视角和想法。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思考如何平衡视觉效果和内容的传达。
在争议中,程婉清感到自己的意见被尊重,同时也更加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她提出了几个替代方案,包括调整字体大小、改变布局结构,甚至是重新考虑特辑内容的呈现方式。徐凯和李萌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三人开始共同探讨最佳的解决方案。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将标题颜色调整为更柔和的蓝色调,同时增加一些装饰性的图案,以保持设计的吸引力,又不过分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程婉清负责修改设计,而徐凯和李萌则继续审查其他部分,确保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争议最终得到了解决,三人都对修改后的初稿感到满意。程婉清在这次争议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沟通和妥协,她意识到,尽管有时需要坚持自己的创意,但更重要的是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随着创刊号设计的最后期限临近,程婉清、李萌和徐凯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加班夜。活动室内灯火通明,三人围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显示着不断修改的排版设计。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深,而他们的讨论声却越来越急促。
徐凯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眼睛,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但速度已经不如之前那么流畅。“看来今晚又是无眠了。”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程婉清端来几杯咖啡,递给徐凯和李萌,她知道他们需要这额外的咖啡因来保持清醒。
“我们快完成了,坚持一下,明天一定能交上去。”程婉清的声音虽然轻柔,却充满了鼓励。李萌接过咖啡,感慨道:“这真是我经历过最累但也最有成就感的任务了。”他的话让程婉清和徐凯都笑了,尽管疲惫,但他们的眼中都闪烁着成就感的光芒。
加班夜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兴奋。程婉清检查着每一页的设计,确保没有遗漏任何细节。她的手指在触摸板上轻轻滑动,调整着图片的位置和大小。李萌则负责文字校对,他的眼睛在屏幕和打印稿之间来回切换,不放过任何一个错别字或语法错误。徐凯则在整体布局上做最后的调整,他的目光锐利,总能发现那些细微的不平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人的对话逐渐从工作转向了个人。他们分享着各自的趣事,谈论着未来的计划。这些轻松的话题让他们的紧张情绪得到了缓解,也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程婉清听着徐凯讲述他旅行中的奇遇,李萌则分享了他最喜欢的书籍和电影。这些交流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能感受到彼此的人格魅力。
深夜,当大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活动室内的三人仍在坚持。他们的努力开始显现成果,创刊号的设计越来越接近完美。程婉清看着屏幕上的设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仅仅是为了创刊号的成功,更是为了他们之间建立的这份特殊的友谊。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户照进活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