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手中的动作,心中涌起了一丝复杂的情感。这是他多年前为女儿准备的文件夹,用来存放她的奖状和作品,但他已经很久没有翻开过了。
出于好奇,也可能是某种他自己也说不清的冲动,程建国打开了文件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程婉清小学时的绘画比赛获奖证书,那时的她还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他轻轻抚过那张已经有些发黄的纸,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接着,他看到了程婉清中学时期的作文比赛奖状,再到高中的文学创作奖项,每一张奖状都见证了女儿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和努力。程建国的眉头渐渐舒展,他开始意识到,这些成就不仅仅是纸张和墨水的组合,它们是女儿梦想和汗水的结晶。
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份装订精美的作品集上,封面上写着“程婉清——青春的笔触”。他翻开作品集,一页页地阅读着女儿的文字。那些关于青春、梦想、亲情和生活的故事,用程婉清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
在一篇题为《梦想的颜色》的文章中,程婉清讲述了一个关于追逐梦想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社会的压力时,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程建国读着读着,心中不禁泛起了涟漪,他仿佛在故事中看到了女儿的身影,感受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渴望。
读到最后,他的眼眶微微湿润,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在他心中涌动。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低估了女儿的才华和决心。他合上作品集,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这一刻,程建国对女儿的看法有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文学专业的成见,也许,他应该给女儿一个机会,让她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知道,这条路不会容易,但他也明白,没有尝试过,又怎会知道结果呢?
书房里,程建国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手中紧握着女儿的作品集,心中的固执开始慢慢融化。
夜幕降临,程家的书房里灯火通明。程建国依旧坐在那张熟悉的椅子上,手中紧握着程婉清的作品集,眉头紧锁,似乎在深思着什么。他的妻子,程婉清的母亲,轻轻推开书房的门,端着一杯热茶走了进来。
“还在看婉清的文章?”母亲轻声问道,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程建国抬起头,目光从作品集上移开,看向妻子。“她写得很好,”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罕见的柔和,“但我还是担心,文学这条路太难了。”
母亲将热茶放在书桌上,然后轻轻地坐在他旁边,她的目光落在作品集上,眼中闪过一丝骄傲。“我知道你一直希望婉清能有一个稳定的未来,”她轻声说,“但她已经这么努力了,不如让她试试吧。”
程建国叹了口气,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挣扎。“我只是不想她将来后悔,”他低声说,“这个世界对文学不够宽容。”
母亲轻轻地拍了拍他的手背,语气柔和而坚定。“婉清是个懂事的孩子,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说,她也有考虑辅修其他课程,走一条更稳妥的路。”
程建国沉默了,他的目光再次落在作品集上,那些文字仿佛在向他诉说着女儿的梦想和坚持。他知道妻子的话有道理,但他的心中仍旧充满了担忧。
母亲看出了他的犹豫,继续劝解道:“我们不能替婉清做所有的决定,她需要自己去探索,去经历。”她的声音中充满了理解和支持,“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支持她,相信她。”
程建国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妻子的话是对的。他抬头看向母亲,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你说得对,我们应该相信婉清。”他的声音虽然低沉,却充满了力量,“我会尽力去理解她的选择。”
母亲微笑着,她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让我们一起支持她,陪她走过这段路。”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温暖和信心。
书房里,夫妻俩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温馨。
随着高考的临近,程家的餐桌上的气氛比往常更加严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母亲和父亲坐在桌子的两端,程婉清则坐在他们对面。餐桌上的灯光映照出每个人脸上的紧张和期待。
母亲首先打破了沉默,她的声音平静而坚定:“我觉得我们需要好好聊一聊婉清的未来。”她的目光在丈夫和女儿之间徘徊,试图平衡这个微妙的家庭会议。
程婉清深吸了一口气,她知道这是她展示决心的时刻。“爸爸,妈妈,我的志愿已经有了方向。”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透露出她对未来的明确规划,“我想报考A大的文学院,同时选择金融课程作为辅修专业。”
父亲的目光紧紧地锁定着女儿,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沉默了片刻,他缓缓开口:“婉清,我知道你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