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听到朱允炆的呼喊,心中一凉,无奈地缓缓闭上了眼睛。m.luhaibing.com
他心里明白,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大势已去,自己输得彻彻底底,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权力与地位,此刻都如梦幻泡影般消散。
他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那是一种对命运无奈的嘲讽,仿佛在嘲笑自己的自不量力。
朱允炆看着城门缓缓打开,那雄壮威武、气势磅礴的军阵映入眼帘时,他的心跳陡然加快,心脏仿佛要跳出嗓子眼。
眼神中闪过一丝恐惧,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生怕自己的皇叔突然发难,对自己不利。
直到此刻,他才如梦初醒,深刻地意识到,这些平日里看似忠诚可靠的淮西勋贵,实则没有一个靠得住。
自己以前恐怕是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被他们当作谋取私利的棋子。
幸好皇叔顾念血脉亲情,自己也没有听从那些淮西勋贵的蛊惑,去算计皇叔。
不然,还真成了这些淮西勋贵手中随意摆弄、任人宰割的玩偶。
想到这里,朱允炆的心情顿时舒畅起来,如释重负地长舒了一口气。
他整了整衣冠,恭恭敬敬地站在应天城门口,声音洪亮且充满敬意地说道:“臣侄恭祝皇叔拨乱反正,重振朝纲,复兴我大明之盛世!”
随后,他双膝跪地,将头轻轻伏在地上,动作虔诚而恭敬,仿佛在向皇叔表达最诚挚、最深厚的敬意。
朱允炆的这一举动,恰似星星之火,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
身后的守城士卒们见状,纷纷放下手中的兵器,整齐划一地跟着朱允炆一起跪地高呼:“愿皇叔重振朝纲,大明昌盛,国泰民安!”
应天城内的百姓们,也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一个接一个地跪在地上,那场面蔚为壮观,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连绵不绝。
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他们的呼喊声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仿佛要将整个应天府都震动。
整个应天府都沉浸在这改朝换代的浪潮之中,所有人都向着新的朝堂秩序臣服,仿佛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一场历史的变革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上演。
“陛下,您瞧,臣早说城门定会打开,果不其然呐!”徐先生嘴角高高扬起,露出一抹志得意满的笑容,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光芒。
此刻,城门外狂风怒号,那风声仿若千军万马在奔腾嘶鸣,吹得他的衣摆猎猎翻飞,好似一面飘扬的旗帜,却怎么也吹不散他脸上那灿烂至极的笑意。
他缓缓抬起手,手指轻轻捋着自己精心蓄养许久的山羊胡,动作间满是悠然自得与胸有成竹。
徐先生满心欢喜,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颤音,说道:“陛下,咱们盼这一天,实在是盼得太久太久啦!这些年,咱们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地筹谋,今日终于大功告成。我徐某一生都在追寻仕途,渴望能一展抱负,可一直苦于未遇明主,幸而苍天眷顾,让我得遇陛下,这简直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事!”
身旁的军旗在狂风中烈烈作响,那旗面由上等的丝绸制成,质地柔软却又坚韧无比。
旗面上绣着的斗大“朱”字,采用金线绣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金色光芒。
徐先生心中乐开了花,暗自思忖:“我徐某半生漂泊,居无定所,四处辗转,就像无根的浮萍,如今终于要飞黄腾达、出人头地了。我定要让这天下人都知晓我徐某的满腹经纶与惊世才能,让我的名字在这大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橚看着徐先生那副陶醉其中、忘乎所以的模样,不禁哑然失笑,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眼中闪过一丝既觉得好笑又有些无奈的神情。
“徐先生,难道您就不怕日后我这江山稳固了,就卸磨杀驴,对您来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吗?”
他的声音低沉而醇厚,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威严,仿佛裹挟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在这狂风呼啸的空气中缓缓传开,每一个字都清晰地落入徐先生的耳中,却又好似带着一丝调侃的意味。
朱橚心中对这位先生既感到无奈,又十分了解他的脾性,深知他是个率真坦诚、毫无心机之人,说话做事向来直来直往,从不拐弯抹角。
徐先生用力地摇了摇头,脖子上的青筋都微微凸起,眼神瞬间变得无比郑重严肃,那目光犹如一道锐利的寒芒,仿佛能穿透层层迷雾,直直地望向朱橚的内心深处,洞悉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