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国八月,夏日的热度尚未完全从大夏国离开,郑浩锡便已经从京城出发。m.baijiawenxue.com
他被任命为新任巴州刺史,同行还有巴州别驾李元。
离当上状元巡游京城那一日,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而当初皇上的旨意是让他在翰林院修书三月,积累资历再出发。
可想而知,现在巴州的情形有多么紧张。
郑浩锡撩开了马车的帘子。
自打出了京城后,市井的繁华景象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流民。
流民从哪来?
从巴州来。
“大人,午时了。”马车外有人驱马上前,是护卫刺史的侍卫,他在询问着郑浩锡能否在此处歇一歇。
出京城时太赶了,因为形势不待人的缘故,所以无论是郑浩锡和李元,还是同行的侍卫,都为这份紧急折腾的人仰马翻。
“歇一歇吧。”郑浩锡颔首。
侍卫领命,清理了附近的流民,开始架起锅灶煮野菜粥。
这一路上,新任的刺史大人将一路上自用的粮食都分给了流民,只留下堪堪够同行人吃的那一部分,所以他们只能煮粥喝。
堂堂刺史大人竟然连精良的米饭都吃不起,这多招人笑话。
侍卫既觉得好笑,又觉得佩服。
若是朝廷上都是这样的官员,大夏国又哪来的流民?
两个多月的翰林院为官让他的身上多了一份官场中人才有的圆滑,依旧不改的是那份为民请命的心。
哪怕皇帝是灭他满门的仇人,但百姓何其无辜。
不过......
郑浩锡踏下马车,眼底闪过一丝暗光。
罗成将他引荐给太子,做了一个人情,太子许诺他,若他能帮助太子,洗刷郑家的冤屈对太子来说也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
郑浩锡不信,但表面却应承了太子的话。
罗成,罗丞相,也是他的仇人。甚至当初在殿外的提醒也不过是他顺嘴一口的事情。可笑他却把他当作廉明之人。
可是他还能做什么呢?
两月的为官让他清楚,太子殿下似乎并没有传闻中的那般圣明,书上说真正圣贤的人会为百姓付出一切,而太子......
不过是动了几分嘴皮子的功夫,甚至连吃穿用度都不愿减少一丝一毫,更别说帮助那些尚在困苦中的百姓了。就连外邦的侵入也似乎没被太子殿下放在眼里。
这样的太子,能成为一个英明的君主吗?
端起了野菜粥,郑浩锡朝从另一辆马车上下来的李元笑了笑。
两个人都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喝着野菜粥。
郑浩锡知道李元的困乏。
同为清流世家子,比起他这种从小颠沛流离,跟随先生过苦日子的世家子来说,李元的前半生顺遂极了,自然受不得这些苦。
郑浩锡眼眸微垂,想起了云沫。
现在他明白了,当初师姐的无奈,但师姐仿佛在太子手底下做事。师姐知道太子的本性吗?
当上状元前的那一夜让郑浩锡格外在意。
他知道,那一夜和师姐站在一起的男子是谁了。是太子。
听闻太子东宫又进了一位美人,喜着棕色衣物,眼尾处的上翘很是勾人。
不知道......那是不是师姐,他已然有两个多月没见过师姐了。
野菜粥被喝得一干二净,连锅底剩下的米汤都没留下。
郑浩锡和李元上了马车,重新整装出发。
没了侍卫的阻拦,那些流民来到了郑浩锡暂时歇脚的地方,细嗅着空气中残留的米香,露出垂涎的表情。
“不愧是朝廷的官,他们还能喝得起粥。”这样的话从流民的嘴里蹦了出来,却没有引起任何流民地在意。
他们开始变得麻木。
巴州烽火四起,他们的家乡都被烧了,所以才不得不往京城方向走。
这里有天子,有他们的大家主,应该能替他们做主吧?
“听说巴州那边出了一个将军,她收容流民提供吃食,大家何不去试一试?”高高的树上,有身影一闪而过,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紧接着消失不见。
流民们眼里闪过一丝亮光。
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谁会愿意背井离乡呢?
“巴州哪处?我愿去!”有流民这样问着。
所幸离巴州还不远,在去往京城的路上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不如......不如就去试一试吧?
他眼里闪过希冀的光,但比起他,早有老弱妇孺相携着又开始往巴州走。
年轻人和壮年男子不怕,但他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