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00-110(第3/26页)
不久,混在韩信、刘肥中, 如果打理一下胡子也能勉强自称小将那一桌。
章平得长兄章邯反复叮嘱,世子的事就是君上的事,世子的命令就是君上的命令,世子当着君上的面要自己的虎符和小印,君上都只会抠脚装瞎。当刘盈带着大军到来时,他立刻将虎符双手奉上。
靠着这手殷勤地交兵权,章平得以坐在刘肥下手处。
听到刘盈在那喊“秦儒”,章平也满心不自在。
鲁儒怎么能代表秦儒?不对,秦和儒两个字凑在一起本身就太奇怪了!
刘盈用“秦儒”二字,成功激将了本来没被他激将的叔孙通门下的儒。
叔孙通带着人进入鲁城,说服鲁人在城门口与汉儒论战。
刘盈让汉军退后十里地,在城门和汉军中间搭了很大的台子,邀请天下名士来参加这场文会。
刘邦得到这个消息后,让刘盈把大部分军队交出来,免得白吃粮饷,然后任刘盈“玩”。
“楚国已灭,鲁城是一座无险可守的孤城。盈儿能用一座鲁城请来天下名士,很划算。”刘邦眯着眼,得意合掌,“不愧是我儿子!”
汉臣跪坐在刘邦之下,不知为何,心中有点怅然。
自项羽死后,大王好像一日比一日陌生,所思所想一日比一日难以揣摩。
这些汉臣中,萧何和曹参倒是接受良好。
刘季本就是这样城府很深、思考很多的人,只是平日他的深思熟虑都掩藏在不羁的性情中,让人忘记他的算计。
他现在要当皇帝了,收敛了一点平日游侠的习气,才让人感到陌生。
看看他对刘盈的纵容,不是一如既往吗?没什么难以揣摩的。
“我请求去鲁城,协助世子。”萧何道。
刘邦露出不舍的神情。
萧何随军,他带兵实在是太轻松了,除了打仗的事,什么都不需要管。
如今楚军望风而降,他连怎么打仗都不需要思考了,几乎放空脑袋。
“唉,他身边有很多人……去吧去吧。”见萧何露出主意已决的神情,刘邦讪讪道,“你去之后,不要和盈儿置气。他就是那副性格,三岁看老,你别和他计较。如果他太过分,就写信告诉我,我来揍他。”
萧何领命。
曹参道:“好无聊啊,我也要去看热闹!”
刘邦站起来,一脚把坐着的曹参踹倒,又坐回来继续说正事。
汉臣见刘邦踹倒曹参,心中对刘邦那点陌生感消散了不少,心情平和多了。
大王还是那个大王啊。
刘邦补发了一份诏书,搞得好像刘盈所作所为是自己授意的似的。
他广召天下贤才赶赴文会,由世子主持,在鲁城商议如何治理天下。
不包吃不包住,刘邦就发了个轻飘飘的诏书——帛书就是很轻。
发完诏书后,刘邦拍拍屁股继续去扫清楚国真正的余孽。
就算楚国守将望风而投,也要等他这股风来才会投,他还是很忙的。
刘盈的“乱来”得到刘邦的肯定,各地士人就不再观望,纷纷赶赴鲁地。
特别是齐国的士人,离得近,跑得最快。
齐鲁虽说是儒者老家,其实也是春秋战国的百家大本营。
孔子是鲁国贵族,后来文化最昌盛的却是齐国。
战国时,齐王建立稷下学宫。齐国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孟子和荀子都曾经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当祭酒,荀子更是三进三出稷下学宫,当了几十年的祭酒。
荀子一门的辉煌,是儒家在战国的绝唱,也是百家在战国的绝唱。
春秋战国时,两大显学,一是儒,二是墨。
对百家弟子,有个夸张的说法,叫“非儒即墨”。
儒墨都不受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但在民间士人中声势最大,弟子最多。
因墨家组织太严密,被各国统治者盯着拆解后,墨家不再坚持自家学说,带着知识融入了其他学派。
尤其是老对头儒家中,混入了大部分墨家人。
秦国统一天下,严格控制民间游学。小的学派便纷纷抱团取暖。
因此秦始皇召集东方学者来咸阳时,召集的全是一群穿着儒衫的人。好像东方学者全是学儒的。
儒家等于诸子百家。这个等式在秦始皇时期就存在了。
刘盈接待了许多名士,法家和黄老在贵族中是显学,但法家人和学黄老的,也有很多自称儒生。
“儒家有太多学派,成为儒生,不仅可以修习法家和黄老学说,也可以学其他学说,更为自由,不会被人说是叛徒。”秦儒领头羊叔孙通为刘盈解惑,“按照师门传承,李丞相也是儒门。”
刘盈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