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待旦,岂会怕了你这小小使者!”朝堂上大臣们仿若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纷纷附和,一时间,叫骂声、威胁声此起彼伏,大殿内仿若炸开锅,喧嚣嘈杂。
李文翰毫无惧色,挺直脊梁,仿若苍松屹立,继续辩驳:“陛下息怒。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一旦开战,胜负难料。我大周军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多年来枕戈待旦,为的就是保家卫国。真要厮杀起来,贵国未必能全身而退;即便侥幸得胜,也必将付出惨痛代价,国力损耗巨大,青壮年死伤无数,农田荒废无人耕种,经济崩溃,人心惶惶。周边其他国家恐也会趁虚而入,坐收渔翁之利,陛下可要三思啊。”
双方你来我往,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谈判陷入了僵局之中。消息通过加急快报传回大周朝,仿若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朝堂上一片哗然。武将们义愤填膺,镇远将军赵猛再次挺身而出,身形魁梧壮硕,满脸络腮胡根根直立,怒目圆睁,仿若愤怒的雄狮:“殿下,这敌国欺人太甚!咱不能再忍了,直接出兵吧,让他们见识见识咱们的厉害,看他们还敢如此张狂!咱大周铁骑冲锋,定能踏破敌营,碾碎他们的野心!”众多武将纷纷响应,拔剑出鞘,“锵锵”声响彻朝堂,呼声震天,热血沸腾。
但萧逸尘却面色凝重,缓缓摇头。他久居朝堂,深谙治国之道,更熟知战争的残酷。战场上倒下的每一个士兵,皆是家中妻儿老小的支柱,背后是一个个翘首以盼亲人归来的家庭。战火燃起之处,百姓遭殃,房屋被焚毁,庄稼被践踏,生灵涂炭,饿殍遍野。不到万不得已,他实在不想让百姓陷入这水深火热的战火之中,那满目疮痍之景,光是想想都心如刀绞。
于是,他即刻摆驾回宫,心急如焚却又强自镇定。踏入东宫,林婉清正于屋内等候,见他神色凝重归来,便知谈判情况不妙。林婉清起身相迎,亲手为他斟上一盏热茶,茶香袅袅,却难驱散屋内凝重氛围。萧逸尘接过茶盏,轻抿一口,将谈判详情一一道来。
林婉清听闻,眉头轻蹙,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沉思片刻后说道:“逸尘,此时切不可冲动。李文翰那边已尽力,僵局虽难破,但尚有转圜余地。咱们不妨给使者送去进一步的指示,让他旁敲侧击,打听敌国内部有无分歧。朝堂之上,国君虽大权在握,但难免有意见相悖的权臣,或是心怀苍生、不愿轻启战端之人,寻得能制约国君的权臣助力,或可扭转乾坤;再从两国过往情谊、民间商贸互利等方面入手,挖掘往昔友好通商、文化交流之事,唤起些许温情与理智,寻找新突破口,继续周旋,伺机而动。同时,加快边境军事部署,增兵添将,调遣精锐之师火速奔赴前线;加固城防,修缮城墙、增设防御工事,囤积充足粮草、军备,以防谈判破裂,敌军突然进犯。咱们须得做好万全准备。”
萧逸尘觉得林婉清所言极是,当下便修书一封。他提笔蘸墨,字字斟酌,将应对策略详尽写下,命飞鸽传书给李文翰;又传令边境苏凛风将军,言辞郑重严肃:“苏将军,此刻局势危急,需即刻增调援军,挑选精锐士卒,星夜兼程赶赴边境;筹备更多粮草军备,粮仓堆满,兵器锋利,严阵以待。敌军狡诈,万不可掉以轻心,务必守住每一寸国土。”
朝堂内外虽依旧紧张忙碌,但在萧逸尘与林婉清的沉稳指挥下,一切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京城内,铁匠坊炉火熊熊,铁匠们日夜赶工,锤声叮当,锻造兵器;粮仓前,百姓们肩挑背扛,运送粮食,汗流浃背;军营里,士兵们加紧操练,喊杀声震天价响。边境线上,苏凛风将军接令后,迅速调兵遣将,了望塔增设岗哨,斥候频繁出动,严密侦察敌军动向;加固城墙,搬运巨石、浇灌滚油,防御工事拔地而起。而李文翰收到指示后,重拾信心,抖擞精神,再度谋划周旋之策,伺机打破僵局。只为应对这场关乎国运的危机,大周朝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共赴时艰。
在这紧张的对峙间隙,萧逸尘与林婉清亦未闲着。二人时常一同巡查京城各处军备筹备情况,安抚百姓情绪。走入市井小巷,百姓们围拢过来,眼中虽有担忧,却满是对太子与太子妃的信任。萧逸尘温言宽慰:“乡亲们放心,大周有诸位将士拼死守护,有大家齐心协力,定能平安度过此劫。”林婉清也轻声安抚妇孺,分发物资,尽显柔情关怀。
与此同时,李文翰在敌国都城内,开始悄悄接触一些朝中大臣。他打听到一位名叫耶律洪的老臣,为人正直,心系百姓,对国君贸然开战之举颇有微词。李文翰寻机拜访,送上大周特产,诚恳交谈:“大人,此战一开,百姓受苦,贵国亦难幸免。您德高望重,若能劝劝陛下,寻和平之途,实乃两国之福。”耶律洪微微颔首,眼中闪过思索之光。
而敌国内部,因这场谈判僵持不下,朝堂也暗流涌动。一些大臣担忧战事持久、国力损耗,开始私下议论,对国君的强硬态度有了动摇。国君见状,愈发暴躁,却又忌惮国内舆论,行事稍有收敛。李文翰敏锐捕捉到这些变化,传讯回大周,萧逸尘与林婉清据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