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液汤:麦冬与玄参、生地配伍。该方具有增液润燥的功效,适用于阳明温病,津亏便秘症,症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沙参麦冬汤:由沙参、麦冬、玉竹、生甘草、冬桑叶、生扁豆、花粉组成。能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主治燥伤肺胃阴分,症见咽干口渴,或热,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竹叶石膏汤:麦冬与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甘草、粳米配伍。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的功效,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症,症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生脉散:麦冬与人参、五味子组成。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作用,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症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亦治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症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琼玉膏:由麦冬、生地黄、人参、白茯苓组成。能滋阴润肺、益气补脾,主治肺肾阴亏,虚劳干咳,症见干咳少痰,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清燥救肺汤:麦冬与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杏仁、枇杷叶配伍。具有清燥润肺、养阴益气的功效,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益胃汤:麦冬与沙参、生地、玉竹、冰糖配伍。能养阴益胃,主治胃阴损伤症,症见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天王补心丹:麦冬与丹参、当归、石菖蒲、党参、茯苓、五味子、麦冬、天冬、地黄、玄参、远志、酸枣仁、柏子仁、桔梗、甘草、朱砂组成。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功效,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症,症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百合固金汤:麦冬与百合、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参、白芍、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配伍。能滋养肺肾、止咳化痰,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症,症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五、使用方法及疗程
麦冬水煎服:取麦冬10 - 15克,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后,大火煮沸,再小火煎煮30分钟左右,取汁服用。可用于治疗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等病症。一般7 - 14天为一个疗程,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
麦冬粉冲服:将麦冬研成细粉,每次取3 - 5克,用温水冲服。可用于治疗阴虚内热、心烦失眠等病症。一般15 - 30天为一个疗程。
麦冬茶饮:取麦冬6 - 12克,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焖泡10 - 15分钟后饮用。可反复冲泡,直至味道变淡。可用于日常养生保健,缓解咽干口渴、心烦意乱等症状。可长期饮用,但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饮用。
麦冬粥:准备麦冬15 - 30克,粳米50 - 100克。先将麦冬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左右,去渣取汁。然后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药汁中,再加入适量清水,煮至粳米熟烂成粥。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的功效,适合在干燥的季节食用。一般每周食用2 - 3次为宜。
麦冬汤:取麦冬20 - 30克,瘦肉或排骨适量,姜片、葱段、盐等调料少许。将瘦肉或排骨洗净切块,焯水备用。麦冬洗净后,与瘦肉或排骨、姜片、葱段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 - 2小时,至食材熟烂,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麦冬汤营养丰富,口感鲜美,既能滋阴润燥,又能补充营养。适合体质虚弱、肺燥咳嗽、口干舌燥的人群食用。每周饮用1 - 2次,养生效果更佳。
麦冬含片:市面上有一些以麦冬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含片,具有润喉利咽的作用。当出现咽喉不适、咽干口渴等症状时,可含服麦冬含片缓解症状。一般每次含服1 - 2片,每日数次。
麦冬膏滋:将麦冬与其他滋补药材一起熬制成膏滋。取适量麦冬膏滋,用温水冲服。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适合在冬季进补时食用。一般每天服用1 - 2次,每次10 - 15克。
麦冬穴位贴敷:将麦冬制成膏剂或散剂,贴敷于特定穴位,如肺俞穴、足三里穴、涌泉穴等。可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失眠等病症。一般每2 - 3天更换一次,10 - 15天为一个疗程。
麦冬雾化吸入:将麦冬制成药液,通过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可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一般每天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