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酣耳热之际,不知是谁高声喊到:“族长,我们陈家的族谱是不是应该修订了?我记得好几年都没组织重修了呢。m.wenqishuku.cc”
这个提议立刻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大家纷纷点头附和:“确实应该修族谱了。说实话,现在年轻一代对家族的历史知之甚少,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我们是从江州义门迁徙而来的。”
“现在社会变了,我们陈家湾还好,可是其他很多地方亲情、家族观念越来越淡薄了。何况年轻人都只顾着挣钱,哪里还讲究这些哟。如果没有族谱,再过一两代人,都不知道家族的历史了。”
“是该修族谱了。说实话,除了你们老一辈讲究这些外,我们这一代只有少数人知道我们是从江州义门搬来的,但江州义门陈氏是什么情况?我们祖上哪一年搬来的?这些情况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陈于海在旁边附和道。
“是呀,我们现在只记得最近的几个字辈,要是没有族谱,几代人过后,可能连我们的根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此时,还有人提议:“重修族谱后,应该每家都发一本,好让子孙后代都能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
陈跃文听了此话,放下筷子,慢慢地站起来,从祖屋拿出一个陈旧的木盒,小心翼翼地打开,从里面取出一本用麻索装订的书本似的东西,举起来大声说道:“这是以前的族谱,做得确实不怎么样。”
“现在,我把他传给陈兴林。如今我们条件更好了,我也希望重修族谱,让我们陈家世代相传、不忘根本!”
新晋族长陈兴林站起来,接过老族长递来的族谱,高声承诺:“行,今年我们就重修族谱,每家一本!”
陈渝走上前,从父亲陈兴林手中接过这本略显这本略显沧桑的族谱。发现族谱虽然略显示陈旧,但每一页都是用毛边纸精心打孔,再用细小的麻绳仔细装订的。
首页上,“陈氏族谱”四个大字赫然在目,笔力遒劲,透露着一种古朴的气息。
这四个字应该是早些年族中有文化的前辈所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他轻轻翻开族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氏家训”,用毛笔小楷书写得整整齐齐。
家训很简单的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并对每个字进行详细的阐述。比如“孝”、“悌”两个字就有相应的阐述与要求:
(一)要孝:父母面前无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如孝。
(二)要悌:兄长面前无使气,手足痛痒本相关,你尖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是亲兄弟,当知悌。
......
紧接着是“陈家湾支派简序”,简要记载了陈家湾这一支派渊源和迁徙历史:
盖闻吾族鼻祖,自洪武二十一年,应天公由江西乐温县迁人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安居,越五世,元末明初四川遭受军阀混战创伤严重,田园荒芜,帝令严明,勒令两湖广移民填川,开发天府。
我族世明公携弟世和公、妹世英及家眷,于成化元年,入川......
越九世后,陈俸德、陈俸显弟兄二人,由水阁凉亭分支迁出,初居冷家槽,次居长龙寨,佃居为主,穷困莫及,生活难熬......
自后弟兄二人商议,又迁入常安区、秋棠乡陈家老湾,初仍然佃居为主,不久落其实矣......
弟兄二人人口逐渐增多,经济日渐宽裕,得买堕石,陈家老湾班竹林,靛池坎、丫口湾处地,繁衍至今,为一支派也。
陈渝逐字逐句地阅读着这段历史,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看到了祖先们跋山涉水、迁徙繁衍、开荒拓土的艰辛场景。
当他看到族谱上记载的“成化元年”时,心中不禁一动。
他用手机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如果按照族谱上的记载来算的话,他们这一支派从祖上迁来这里已经有550多年的历史了。
然后是这一支派的字辈:“月万富贵碧,龙凤奇朝国;世跃永兴于,光明在敬德。”二十代一个轮回。
后面是一个名册,记录了是陈家湾所有陈姓人氏的姓名。他找到自己的名字所在的位置,“于”字辈中的一员。
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仿佛看到了祖先们为了家族的繁衍和传承而付出的辛勤努力。这些名字不仅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承载着陈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整个族谱虽然简陋,但却散发着一种古朴、庄重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