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追求。
虞集,字伯生,号道园,出生于儒学世家。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参与修撰《经世大典》。
他的《挽文丞相》“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情感真挚深沉。其《道园学古录》涵盖丰富,诗词散文精彩纷呈,常被作为科举考试的范文,引领了当时的文风走向,对后世文人的创作理念和风格产生了深源影响,成为后世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揭傒斯,字曼硕,虽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秋雁》“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流传甚广,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推动了元代叙事文学的进步,为后世叙事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曾参与编纂宋、辽、金三史,为后世的历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黄溍,字晋卿,为官清正廉洁,文学造诣颇高。《日损斋笔记》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评价,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为后世研究元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新的视角。
方回,字万里,其《瀛奎律髓》是诗学领域的重要着作,文人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更穿越时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在感慨元朝文人作品的深远影响之后,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元朝末年的历史。众所周知,一个王朝的兴衰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元朝末年也不例外。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加速了元朝的灭亡呢?
元朝长期存在的“皇位继承”问题是导致其内部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吉思汗时代奉行“幼子守灶”制,但这一制度在实力面前常被打破。元朝皇室内部不断发生帝位争夺战,如南坡之变、两都之战等,导致皇室自相残杀,内部严重分裂。
元朝末年还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黄河泛滥威胁漕运和盐场,脱脱命贾鲁治理黄河取得成功,但为此投入巨大,加上钞法改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动荡。而在河工中流传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谶谣,也预示着社会的不稳定。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利用河工的不满情绪,组织起义。
元朝统治者未能充分汉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统治的不稳定。元朝统治者在政治制度上保留了较多蒙古族的旧制,未能完全适应中原地区的治理模式。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不足,科举制度长期废置,使得汉族知识分子晋升通道狭窄,难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和建设中,从而引发了汉族士人的不满。
元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给元朝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脱脱凭借强力手段曾基本搞定各路义军,但元顺帝听信谗言剥夺脱脱兵权并将其贬谪刺死,这成为压垮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朝廷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元顺帝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分别倚靠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等,而这些诸侯拥兵自重,相互混战,不听朝廷号令。
1367 年,徐达、常遇春率 25 万兵马北伐时,元朝内部的王保保正率兵西征,准备与李思齐、张良弼大战,对明军北伐消极怠工。1368 年,当徐达、常遇春抵达燕京郊外时,元顺帝自知难以得到增援,若固守京师可能会重蹈宋徽宗、宋钦宗的覆辙,于是选择不战而逃,逃回草原,放弃了燕京。
此后,明军继续进攻,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等被击败,元军退出中原。至此,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狼狈地退回了北方草原。
不过,元朝时期的人口并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锐减。蒙古人对抵抗的中原人口实行屠杀政策。据历史资料显示,元朝初年蒙古兵南下时,中国丧失了大约 7000 多万人口,这些人口几乎都是在蒙古族入侵时死于非命。
四川被蒙古屠杀后,人口由一千三百万减少到六十万。北方地区有百分之九十的汉族平民也惨遭种族灭绝。
元朝时期,鼠疫等瘟疫的爆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医疗水平有限,用的中药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的方剂,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对于鼠疫这种烈性传染病,这些方法往往难以遏制疫情的蔓延。将感染者集中在特定区域,以减少传播。也会有焚烧病患尸体的做法。
关于死亡人数,缺乏精确的统计,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这场瘟疫持续了数年。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 13 世纪末至 14 世纪中叶,黄河就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决堤事件,受灾人口多达数百万。
引发了严重的饥荒。大量百姓饿死,人口流失严重,大量人民饿死。
此外,人口迁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为躲避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