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丽说:“是的,公司福利好会配有一点团险医疗险或者重疾险。前提是一直在这个公司做下去。医疗险多数是报销住院或意外受伤导致的医疗费的。你也可以把你们公司给你们投保的团险给我看看,就知道有没有重复。重疾险、意外险这种产品,保额可以叠加的,多多益善。”
客户听了后也就没有说什么,或许她对公司的产品也不太有底,没有 拿给林丽看。林丽就当她是发下牢骚的。随后就跟她讲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在两年前自己的家人发生重疾后的事情。
客户听了后也是很唏嘘,眼里都是同情。林丽说这些并不是要同情,只是想让客户明白,现在的医疗制度,社保报销住院、重疾这些问题 ,其实还是有很多限制的。进口药、自费药大部分还是要自费,VIp病房、IcU病房这些房费社保都是不报销的。如果没有商业险,谁敢保证生病的时候一定不会进IcU?一旦进了,那每天的费用都是几千几万的,没有商业险还真的住得肉痛,病人也不敢好好休养,不利于身体恢复。
林丽说了这些后,发现客户的语气也有所缓和了。估计她也在思考。而且他们家目前看还是中产的水平,其实中产是最危险的一个阶层。
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享受着品质生活。如果没有给自己和家人做好了健康保障规划,一旦发生疾病风险或者人身风险,对家庭的打击是很致命的。由于中产阶层负债都是相对高,房贷、车贷等是常有的。孩子上学有的还上国际学校。由于注重品质生活,他们吃穿用度很讲究品牌,这些消费水平其实也在侵蚀他们的存款。
他们的工作或身体一旦发生变动,其实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尤其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一动就影响好几个家庭,如双方父母、自己的小家。
林丽那天在那里坐了一小时左右,客户之后就没有再说一些对保险的负面的东西。林丽也告诉她,再坚持六年,她的那份重疾险就可以交完了,也不会影响她退休后的生活品质。她这些年该存钱该理财,都还在做。
这个客户表面光鲜,比较注重消费的品牌和品质,但是其实现金流也不是很大。过往家庭的投资和消费还是比较高的。投资倾向于房产。他们在好几个城市都有房产。这几年房地产市场并不乐观。她的一些房子是出租了,收租金抵月供,或者弥补生活费。
在前几年,林丽就有劝过她投保一点年金险,锁住长期的利率,到了一定年份,每年都有一笔年金,可以有一定的现金流。当时正是房地产市场火爆的时候,这个客户认为她还不如投在他们地产公司自己内部给员工做理财的基金上面。他们的公司是行业内龙头,自己有发行一些基金,给到员工那时候最高12%的收益。
只是这些投资并不是保本保息的,这几年估计这些基金收益可能是负的。只是客户没有说出来而已。或许她已经退出来了那些基金。
他们夫妻之间都有比较高的收入,基本是财务AA制。她说当年她投保的这些保单都是瞒着老公进行的。她在林丽这里就投保了三张保单。其中两张在当年是她做投保人,老公做被保人,保费都是她在交。
孩子的保单是在另一个朋友那里买了一份小年金险,现在那个业务员离职了,保单也由公司分配到林丽名下服务。
他们家早年的保单都是客户的妈妈在管理。在林丽刚做保险的时候, 就找过这个客户,她当时婉拒了。她说她爸爸和老公特别反对保险,她爸爸以前是内地的一个县城的县长。妈妈以前自己经营生意,开过酒店。
她爸爸在位时,妈妈从来不坐他的公务车。由于爸爸是公务员,她妈妈的资产和爸爸的是有申报过的。她在爸爸还没退休的时候,她的车就是一台开了好多年的海马,一直没有换过。
直到她爸爸退休后,她才换了奥迪q5。当时她妈妈很早就接触了保险,那时候投保保险还不需要申报财产。她妈妈在内地就去听了保险公司的讲座,很有保险意识,悄悄给家里人买了多份保单。
林丽曾经帮他们家的保单做过检视。她当时刚做保险不到一年,这个客户的妈妈跟她聊天时,居然朗朗上口说起保险的意义和功用。林丽当时很佩服这个阿姨。可是这个客户听到了,就会说她妈妈是之前在内地被那边的保险公司洗脑了。买了十几张保单。
她爸爸知道后,当时还和妈妈吵架了。她妈妈说那钱是她做生意的钱,有几十万,就分别给家人投保了保险,一方面让大家都有保障,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这个钱缩水,或者需要申报,各种麻烦。
这个客户以前很不满她妈妈买保险,如果不是因为林丽做保险的时候,客户刚好辞职,那段时间没有交社保。林丽和她提了商业险的医疗险和重疾险,她就想着这么多人买了,也不至于骗她一个。而且她相信林丽的为人,于是就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