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帝笑眼中闪过深意,“朕开心的可不只是得一良才。m.dermstem.cc”
姜恩公公佯装不懂,赔笑着告罪,“这...圣上恕罪,奴才实在不知了。”
昌明帝哪能不知道他的心思,他没计较,笑骂了一句:“你这奴才可是滑头。”便不再多说了。
他之心意,姜恩当然明白。
如今朝野上下皆知昌明帝自登基以来便广开科举,打压士族。但是豪门新贵屹立上百年,哪能是那么容易就被打垮的,如今的局面只是他们故意避让新帝的结果。
实际上,真正的士族依然把控着大部分朝堂官员。
毕竟读书习字是多奢侈的事,从上学堂到考上科举不知道要多少年的埋头苦读,平头百姓家哪能负担得起。笔墨纸砚,样样都名贵。
昌明帝自己都不知道他选拔出来的那些所谓‘寒门子弟’到底是不是真的寒门子弟,或是有人暗中扶植上来,旨在像前朝一样把控朝堂。
昌明帝为此做了许多努力,他发布政令,提倡读书习字,但是百姓们并不买账,原因很简单,读不起书。
说个最现实的问题,一本书印刷出来从刻版到印刷,就要一二两银子。刻版是个极复杂的工程,一版木字但凡刻错一丝一毫就会功亏一篑,一本书至少有几十页,要耗费人力物力不知多少,而天下书籍万千,科举考试内容更是包罗万象,要想真正入门,起码要摸透几百本书。
但是有了这活字印刷,就能大大减少了书籍成本和价格,平头百姓读书的机会就会增多,天下不乏有才之人,这些人才一旦通过读书科举,得封做官,就会挤压士族们的地位,那士族壁垒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打破了。
人才兴,天下兴。
所以昌明帝才如此惊喜地说奚宝意这一发明直击他的内心。
但是他冷静下来,又觉难办。
不只是他,知道这个消息的大臣们也这么想。
尤其是旧朝派,他们觉得这太滑稽了。
奚宝意有这种好方法为什么不自己留着偷偷用呢?为什么不私下里分享给他们,大家一起赚钱呢?她非要上报给昌明帝,让天下皆知!
这对她有什么好处?
他们不明白。
新朝派也不明白。
奚宝意不是他们旧朝派阵营的吗?现在是什么情况?怎么背刺起来了?
昌明帝坐在上面,不动如山。语气不咸不淡地问:“众爱卿以为该如何赏赐?”
众人没答话。
下方的户部侍郎梁炜得了昌明帝的授意,早早就暗中打好腹稿,举起笏板,高呼:“臣以为含山孺人发明筒车、改进印刷术,于社稷有功,当受上赏。但其女子身份实在受限,不如就封其为县主。以昭我大尚圣上之恩德。”
他的老对手礼部侍郎杨云潮看他上书,头脑一热,也高呼:“禀圣上,臣以为不可!”
昌明帝看着他问:“有何不可?”
杨云潮察觉那道视线落于头顶,心中一慌,但他很快找回了理智,说道:“这于礼不合。”
梁炜最看不惯他每次上朝就说些什么‘于礼不合’、‘不合法度’的话,他心里翻了个白眼,质问道:“怎么不合?这可是有前朝先例的!上次请封孺人之时便依照此例,当时就是杨大人您提出来的,莫非是忘了?”
杨云潮皱眉,他记得是记得,但是他当时以为这种天大的功劳一辈子有一次就顶天了,谁能想到短短数月,这又来一次。
他将目光隐晦地瞄向站在前排的几人。
那几人皆为各族的朝堂代言人,但此时他们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按理说,奚宝意属于他们旧朝派,为她请赏是好事,但是问题是她做的事是有益于新朝派。
杨云潮没有得到几人的示意,有些不好回答,但面对梁炜之问,他属于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硬着头皮道:“前朝是有此例,但是倒从没有连升两级,从六品孺人升到四品县主去。当年的大将军夫人,如今的老太君因着改造军械抗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