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直以来朝廷官员主流声音,不是高举礼法大旗反对易储的吗?
为何到了这一日,朝中绯袍重臣纷纷跳反,选择支持皇帝无过废太子。他们读的圣人言行哪里去了,礼义廉耻又到哪里去了,原来朝中重臣人均「伪君子」吗?
此时朝堂上的异变,给了许多年轻官员生动了上了一课,这才是深不见底的官场本质!
言官清流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把目光放在了吏部尚书王直跟吏部尚书胡濙身上,他们俩个才是真正排班位列文官一二的栋梁重臣。
只要这俩人站出来领衔反对,那么文官集团依旧能团结一致,逼迫皇帝做出让步!
「大冢宰,身为吏部天官,百官之首,难道不应该站出来拨乱反正吗?」
「还请大冢宰出列纠正君王!」
「大宗伯乃六朝元老,朝中威望无出其右,当仗义执言。」
「礼部掌管宗法律令,当劝谏陛下人伦对错!」
这一刻明朝的言官清流们,终于展现出来了他们不畏强权的一面,哪怕对方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可能言官身上有着诸多的缺点,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跟「职业喷子」无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这么一群耿直,甚至是有些「天真」的人存在,整个朝廷或者国家才有纠错的机会。
明朝中后期当言官清流被「大礼议」打断了脊梁,沦为朝中党争的口舌后,整个王朝就不可避免的走了下坡路。
可是面对文官清流的愤慨跟抗议,站在为首位置的吏部尚书王直跟礼部尚书胡濙,就跟没有听到一般,宛如静立的雕塑不闻不动。
皇帝「先斩后奏」连发两道圣旨,再加上诸多阁部大臣出列表态,已经流露出志在必得的决心。王直本就是软弱之人,他为官最多就是做到顺势而为,绝不会做逆水行舟之事。
至于胡濙能成为六朝元老,如今还稳稳的站在文官最前列的位置,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他早就习惯于明哲保身。
明朝文武官员中许多能做到「文死谏,武死战」,却不包含他俩。
望着殿内***或支持或沉默的景象,朱祁钰脸上露出了一抹久违的笑容。三年时间扭转了自己在朝堂上毫无根基的劣况,终于品尝到了那种专属于皇帝唯吾独尊的权势感。
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朝堂重臣无人反对?
这种诡异的场面发生,已经完全突破了中低层官员的理解范畴,原来叫嚣沸沸扬扬的礼法道统,在权势面前是如
此的不堪一击!
就在众人以为易储尘埃落定的时候,站在殿外长廊的兵部观政进士杨集,突然高呼了一句:「大司马,易储之说,以迎合上意。」
「公等国家柱石,难道沦为阿谀媚上之辈否?」
杨集满脸悲愤的望着于谦的背影,在易储风言流传出来的时候,他就上书过一封给兵部尚书于谦,希望对方站在家国天下跟礼法道统的角度去反对。ιΙйGyuτΧT.Йet
结果这封上书宛如石沉大海,久久没有等到于谦的回应。
如今皇帝易储挑战礼法,满朝公卿却无一人胆敢站出来反对。于谦大公无私的品性,曾经是杨集在官场上的「白月光」,立誓要成为此等国士,于是在科举过后申请到兵部成为观政进士。
但于谦的沉默以对,让杨集心中的理想跟目标湮灭了,原来在权势富贵面前,于谦与常人无异!
听到这一生悲愤呐喊,沈忆宸回头看向了殿外那张陌生的脸庞,对方此时已经泪流满面。
说实话,沈忆宸非常能理解这名年轻官员的心情,某种意义上来说,于谦对于自己同样是人生道路的一束光。沈忆宸可以自己圆滑、妥协、堕落,却永远不想看到于谦放弃心中的正义,哪怕很多时候利益与沈忆宸的目标并不一致。
人人都不愿意自己成为于谦,可人人都希望存在着这么一个宁折不弯的于谦!
如果于谦变了,就意味着心中的理想跟正义崩塌了,出现这种崩溃痛苦的神情就不足为奇。
「放肆,咆哮朝堂,该当何罪!」
面对杨集的哭喊,都御使王文当即站出来呵斥了一句,他身为监察部门的老大,有着掌管朝堂纪律的权限。加之现在易储已经尘埃落定,不可能再出现什么强大的反对势力,当然得锦上添花在皇帝面前表现一番。
「无罪!」
几乎就是在王文话音落下的瞬间,一道掷地有声的浑厚声音从文官前排传了出来,说出这句话的人正是于谦!
见到这一幕的出现,满朝文武纷纷把目光集中到了于谦身上,相比较旁人的惊诧,沈忆宸更多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复杂情绪。
他不希望在这种已成定局的事情,于谦依然挺身而出去坚持自己心中的准则。可又不知道为什么,沈忆宸又默默期待着于谦不会选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