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历史的上帝视角,并且身为勋戚权贵阶层,对于什么矿工农民,也缺乏了一丝理解共情。
在朱勇看来,沈忆宸会向自己求助,仅仅是为了徇私。
毕竟公府进来的这一批仆役,均是福建矿工出身,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能顺利进入公府,还得到了朱勇的点头首肯。
以往没有点破,仅仅在于成国公朱勇很明白,作为一名成熟的官场政客,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秘密跟亲信,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但为了私交去违抗军国大事,便有些分不清轻重缓急,以如今沈忆宸的身份地位,不应该再继续天真幼稚。
“公爷,晚辈绝非为了私交,如今大明西南正在进行着征讨蛮族土司,据传思机趁机秘密从缅甸返回了麓川,准备东山再起。”
“西北瓦刺部也先,已经统一蒙古诸部,征服了女真三卫,并且威压降伏朝鲜,漠北万里纵横无阻。”
“如若此时东南生变,以此时大明的国力,真的能维持三场大战吗?”
沈忆宸据理力争,他相信朱勇征战沙场一辈子,不可能不知道大明国库空虚,以及现在不断恶化的边境局势。
如日中天不过是表象,实则内部已经腐朽衰落!
“你如何断定,东南一定会生出大乱?”
明朝并不是没有农民起义,相反终明一朝大大小小农民起义数不胜数,均被朝廷大军迅速镇压,绝不妥协。
哪怕到了明末内忧外患快亡国了,面对李自成的主动讲和谈判,大明朝廷都没有同意让步。
这种顽强或者说倔犟,是刻在大明朝廷骨子里面的硬气跟底线,同时也造就了后世的一段名言。
那便是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末要完犊子了都还没认怂,现在正统朝如日中天,成国公朱勇压根就不认为东南算个事,更别说生出跟麓川与蒙古同级别的大乱了。
面对成国公的疑问,沈忆宸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毕竟这是属于未来才会发生的事情。
“公爷,从正统九年加征矿税,再到去年复设直省税课司局,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百姓已经苦不堪言,距离积压民怨的爆发就差一根导火索。”
“福建矿工暴乱,便是这根导火索!”
对于沈忆宸的言语,成国公朱勇还是不太信服,就在他准备继续质疑的时候,一名门房快步走进了后院。
“公爷,宫中来人了,陛下下令召开朝议。”
明朝官员没有假期这个说法,但是在新年之际一般不会举办朝会,更不会召开朝议。
此时皇帝突然下发这道谕令,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福建布政司的奏章已经传递到宫中,被朱祁镇给审阅了。
并且还能推断出他肯定非常愤怒,才会立刻下令召集群臣举行朝议。
愤怒情绪的引导下,做出的决策可能只有一项,那便是征讨。
“公爷,相信我一次!”
沈忆宸明白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如果这时候还不能说服成国公朱勇,等到朝议举办结束,便是尘埃落定的时候。
听到沈忆宸说出这种话语,望着他那一脸鉴定的神情,成国公朱勇最终还是妥协了。
“此事你还是进宫与陛下诉说吧,能否改变主意就看你本事了。”
朱勇好歹也是看着朱祁镇长大的勋戚,对于皇帝的性格如何,他同样非常清楚。
这时候突然召开朝议,要做的并不是群臣去商议对策,而是要群臣去执行决策!
朝廷大军征讨福建矿工暴乱,指日可待。
“朝议只有重臣能参与,晚辈如何与陛下诉说?”
沈忆宸感到有些不解,朝议只有勋戚跟阁部大臣可以参加,最多再加上九卿。
自己又没有得到皇帝的特旨许多,这样跑过去参加朝议,不是找死吗?
以成国公朱勇的性格,不至于跟自己开这种玩笑吧。
“昨日正旦朝会,你不是被陛下升官赐服了吗,今日还不进宫谢恩?”
这也行?
听到这个进宫理由,沈忆宸真是有些始料未及。
正常情况下皇帝嘉奖或者赏赐,是得进宫叩谢天恩。但问题是昨日正旦朝会,自己已经当着朱祁镇的面谢恩过了,难道还能谢两回吗?
不过话说回来,这般圣眷恩荣,自己多谢一次也没毛病。
毕竟俗话说得好,礼多人不怪……
“谢公爷指点,晚辈明白了。”
拱手称谢后,沈忆宸二话不说便返回西厢别院,换上一身官服便准备进宫面圣。
看着沈忆宸从昨晚到现在的异常模样,陈青桐万分不解的问道:“夫君,今日不是没有公务吗,为何你还换上官服了?”
“我准备入宫面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