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上,宛如一座天桥连接人间与仙境。
林羽望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
大唐文化的传承之路固然充满艰难险阻,但只要有这些热爱它的人在,就如同这雨后彩虹,希望之光永不磨灭。
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让林羽和苏瑶声名远扬,传遍长安的大街小巷。
许多年轻人慕名而来,渴望拜他们为师,研习大唐文化。
林羽和苏瑶精心挑选了一批天赋出众、热情洋溢的年轻人,悉心培育。
他们在长安城北的文渊坊开设了学堂。
林羽亲自讲授诗词歌赋,他从古老的《诗经》娓娓道来,一路讲述至唐诗的辉煌巅峰。
在那宽敞明亮的学堂之中,林羽手持书卷,踱步吟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声音雄浑激昂,学生们仿佛亲眼目睹了黄河那磅礴汹涌的壮丽景象,心中涌起无限豪情;
又闻他轻声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语调沉郁顿挫,满含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学生们不禁为之动容,对诗人的敬意油然而生。
苏瑶则专注于教授唐朝的礼仪文化与女红刺绣。
学堂内摆放着各种精美的唐朝礼仪器具,苏瑶身着唐装,仪态端庄。
她亲自示范唐朝的礼仪动作,从日常的请安行礼,那轻柔的身姿、优雅的手势,到宫廷的大型礼仪,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在女红刺绣课上,苏瑶坐在绣架前,手中的针线似灵动的精灵,在锦缎上穿梭自如。
她绣出的花朵娇艳欲滴,仿佛能闻到花香;绣出的飞鸟栩栩如生,似要振翅高飞。
学生们围坐四周,目不转睛地观摩学习。手中的针线也渐渐变得熟练起来,一朵朵小花、一片片绿叶在她们的手下逐渐成形。
然而,好景不长。
在金碧辉煌的皇宫朝堂之上,礼部尚书张大人及其身后的一群保守势力官员,面色阴沉,目光中透着不满。
张大人拱手向皇帝唐玄宗进言:“陛下,那林羽和苏瑶所行之文化传承之举,实在过于自由奔放,全然不顾传统礼教规范。此等行径,恐会扰乱朝纲,蛊惑民心呐!”
其他保守官员纷纷附和:“陛下,彼等所传播大唐文化,有违祖制,实乃大逆不道,不可纵容!”
皇帝听了,龙颜大怒:“竟有此等事?这二人莫非意图谋反?”
于是,这群保守势力暗中向皇帝进谗言,污蔑林羽和苏瑶以文化之名行不轨之事。
皇帝盛怒之下,当即下令查封林羽和苏瑶的学堂,并将他们软禁于皇宫内一处偏僻的院落。
此消息一经传出,长安城中顿时一片哗然。
“这如何是好?恩师蒙冤,定要想办法救彼等!”
“吾等绝不能坐视不管!”
学生们联合城中的文化名流,如着名诗人王维、书法家颜真卿等,一同商议。
王维雄心勃勃:“吾等定要为林羽和苏瑶讨回公道,不能让彼等心血付诸东流。”
颜真卿点头:“正是,当速速向皇帝上书求情。”
在那软禁的偏僻院落中,林羽站在窗前,望着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水洒在他身上,似给他披上一层银纱。
他轻声吟诗:“身困樊篱志未休,大唐文化心中留。愿得长风破此境,传承之火永不愁。”
声音虽不大,却坚定有力,在寂静的院落中回荡。
屋内,苏瑶坐在案几前,默默地整理着自己多年来对大唐文化研究的心得笔记。
她喃喃自语:“真相必大白于天下,吾之所为皆为传承大唐文化,断不会为这莫须有之罪名所击垮。”
学生们的上书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飘进皇宫,堆积在皇帝的御案之上。
朝中,丞相李大人挺身而出:“陛下,林羽和苏瑶一心传承大唐文化,此举有益无害,切不可听信谗言啊!”
将军赵大人也抱拳:“陛下,臣以为林羽和苏瑶所为乃是为了国家民族之昌盛,还望陛下明察。”
皇帝见此情形,心中不禁产生了疑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
他吩咐身边的太监:“派朕之心腹大臣去仔细调查此事,务必查个水落石出。”
经过一番细致入微的调查,真相终于大白。
皇帝懊悔不已,深深自责:“朕错怪了彼等,实是不该。”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