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你今天拜几拜佛?念几声佛号?其实这个都是枝末。你看古代的禅师:云何应住?你心住在哪里?这是根本,这是根本问题。
那么当我们的心从一个攀缘的心,慢慢的回归到不生不灭的心,接下来做什么事呢?云何降伏其心。就开始你有资格谈修行了。
降伏其心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假设你是智慧比较高的人,从理观——不迷下手。
这个地方不迷的观照力,本经讲到空假中三观——
(一)以空观来破除你心中的妄想。
(二)以假观来建立你未来的理想目标。
大乘佛法,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空观是空掉你的心中的想像情绪。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产生感受,第二个产生很多很多个人的想像,这个都要空掉。但是名利不可争,义务不可辞,你要有你的目标啊。人要去创造未来。那么靠谁创造呢?靠假观啊。你要去忆念佛陀的功德,产生强烈的皈依,这个都是靠假观啊。所以我们把这个相消灭了以后,空观是把心中的这种乱七八糟的相消灭以后,假观你又重新建立一个清净的相,借假修真嘛!然后从这个相当中,去开创你的未来安乐的果报。空假中三观来不断的调整你自己。所以大乘佛法是有所放下,有所提起。空观是放下你的妄想,假观是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做你该做的事。那么从空假中三观,你就开始知道你自己什么该放下?什么该追求?就以这样的智慧来引导你整个身口意的修学,那当然是利根人啦!
第二个、你说:我的观照力提不起来怎么办呢?从不动下手,先让自己不动。
不动——在本经讲到两个方法:第一个你持戒,严持四根本重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要乱动。第二个就是持咒,你看我心有千千结,我没办法对治,可以,转念念佛,或者转念持咒。安住咒语、安住佛号,也可以远离妄想。所以诵咒、持戒,从这个事修下手也是可以。
所以整个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不迷、不取、不动。包括理观,包括事修,二个双管齐下,来对治我们无始的习气。
本经的整个理论篇,主要的是讲到安住及调伏这两个重点。这两个重点你能够掌握了,那么你等到修行篇,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先讲到安住——破妄显真以明安住。就是先讲安住问题啦。首先我们先把安住当中,先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安住呢?我们的心本来是安住的——常乐我净,怎么就不安住呢?这个问题在妄想,所以先把妄想破掉。而佛陀在破妄想之前,他就是要阿难尊者,你自己去回光返照。佛陀就是说,你这个东西要自己去觉悟的。佛陀就引导阿难尊者说:你的妄想从什么地方来?那么阿难尊者前面就是在身内在身外都被佛陀破了。
我们讲过,妄想的本质一定要有相,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所以你看仁者心不安,那古人就说: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你坚固的把它抓住,你才会不安嘛。这个不安是你自己找的,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本来安定嘛。所以这个时候,佛陀要抓那个病根,就说你的心到底是住在哪里?先把这个问题找到,然后再破掉。那么前面的在身内、身外都被佛陀破斥以后,这时候阿难尊者就转计在中间:
戊三、破计中间(分二:己一、破泛计。己二、破正计。)
己一、破泛计(分二:庚一、泛计。庚二、泛破。)
这个泛就是广泛的计度。阿难尊者第一个计度,是这个中间没有明确的位置,就讲一个中间,含糊笼统的。先把这一部分广泛的计读的中间的相状破掉。先看这段经文,阿难尊者他对中间,是怎么计度的:
庚一、泛计
引佛昔教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谬解泛计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前面佛陀讲到,要阿难尊者讲到身在内跟外,阿难尊者基本上都是提出个人的看法。当然被佛陀破斥了。那么这一段阿难尊者感觉上整个心态就特别谨慎,他不敢用自己的看法,先引用佛陀的开示,就说:我讲这个是有根据的哦!他怎么说呢?阿难白佛言,他说:世尊!我做你的侍者,曾经有一次听到您老人家跟文殊菩萨、菩贤菩萨等诸大法王子,在彼此谈论诸法实相的时候,谈到一个观念……
诸法实相主要是两个主题:
(一)一个是无相:这个讲到心性不变之体,我们的心本质是无相的。
(二)但是它无不相,你念头一动,它就能够随顺你心中的想像,出现任何的相状。你也可以把你的心,塑造成三恶道的相状。你要起贪嗔痴,它就塑造成三恶道的相状;你起布施持戒,就三善道的相状,所以它是无不相,随顺你的想像,显现十法界的染净的相状。这叫做无相、